河南漯河“本地人”許慎是東漢時期著名的經濟學家、文字學家,編撰了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后人尊稱他為“字圣”。依托許慎墓規劃而建,許慎文化園區極具中國傳統漢代建筑的特色,并充分展示出漢字文化特點。
(相關資料圖)
圖為許慎立像
以中軸對稱布局,三區一軸,十二個節點,由南向北分布在三級臺地之上。設有漢字大道、字圣殿、叔重堂、說文館、文化長廊、魁星亭、字形牌坊等。
圖為園區大門處“漢白玉石影壁”
建闕是漢朝建筑的一大特點,闕是塔樓狀裝飾性建筑,通常建于道路兩旁,作為城市、宮殿、壇廟、官署、陵墓等入口的標志,已加強整個建筑群的隆重感。
在墓冢方向一座石制“漢闕”造型聳立正中,其實建造這座“字形牌坊”取兩個“字”的造型設計而成,南面書“字學宗師”,這是后世學者為許慎封的稱號,北面書“五經無雙”,說明在經學方面,許慎有非常大的貢獻。
圖為石制“漢闕”造型的“字形牌坊”
當“細觀”以石料堆砌而起,本應以木料為主要構材,無釘無孔的榫卯(sǔn mǎo)結構,此處精妙在于兩個構件凹凸部位相結合連接,然而當“遠望”即威儀神圣又很“有型”。
說起“闕,缺也,在門兩旁,中央闕然為道也。”通常左右各一。土石型漢闕以“嵩岳三闕”為代表,分臺基、闕身、屋頂三部分,無闕樓或只是示意性地使闕身上部稍微向外膨出,是一種實心的不能登臨的純威儀性闕。
圖為“嵩岳三闕”
在中國古詩詞中常讀到“闕”,最早如《詩經》中的“挑兮達兮,在城闕兮”,又如“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等等。
圖為被稱“漢闕中唯一逸品”的馮煥闕
許慎文化園讓更多的人了解漢字文明。許慎不僅屬于漯河,更屬于中國,屬于世界。由此可見,設計理念參照屬于中國現存最早的地表建筑形式,用以彰顯許慎“終身成就”無所匹敵。
策劃:李政葳、丁艷 撰文/制作:王一涵
[ 責編:孔繁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