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胡兀鷲。攝影:才項南加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記者 李娜通訊員 楊格卓瑪報道)日前,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生態環保志愿者才項南加在河南縣仙女湖附近零距離拍攝到了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胡兀鷲。
胡兀鷲俗名又叫胡禿鷲、大胡子雕、胡子雕、髭兀鷲,不管是學名還是俗名的得來,都源于它嘴下吊著的那一撮烏黑的胡須,它是世界上唯一以骨為食的鳥類。它體形碩大,體重3.5-5.6千克,體長1-1.4米。全身羽色大致為黑褐色,頭黃白色,有黑色貫眼紋,向前延伸與頦部的須狀羽相連。枕部、頸、胸和上腹紅褐色。胡兀鷲棲息于海拔500-6000米的森林、山地裸巖、高寒草甸、草原、荒漠等地區。
“胡兀鷲是大型猛禽,但繁殖成活率相當低,作為頂級生物,對控制生物鏈、維持生態平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的爪子退化,失去了獵捕的能力,所以它們主要以腐尸為生,客觀上阻止了草原傳染病的流行,我們這里一般把胡兀鷲稱為‘藥王鳥’,屬于珍稀鳥類,往年拍攝相當難,近幾年胡兀鷲越來越多,今天在仙女湖附近零距離能拍攝到胡兀鷲說明河南縣的生態向好。”才項南加說道。據了解,和其他食腐鳥類相比,胡兀鷲體型不僅更大,還能以骨為食,它們常在空中長時間滑翔和盤旋,搜尋動物尸骸,取食腐肉,也會把長骨從高空拋向巖石,將骨頭摔碎,露出里面營養豐富的骨髓,以骨髓和骨頭渣為食,所以胡兀鷲是生態鏈中名副其實的“清道夫”。
近年來,河南縣持續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力度,全方位開展生態環保和綠色價值觀教育。廣大牧民群眾生態文明意識與觀念不斷增強,描繪出了一幅人與野生動物和睦共處的美好生態畫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