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1月15日,記者跟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住建局副局長王敏明來到了于2022年11月1日開工建設的地下過街通道項目(第五標段)的施工現場。此時此刻,挖掘機、吊裝機的轟隆聲與工人們的開鑿挖土聲相互交織在一起,仿佛奏響了奮力建設“泛共和盆地”區域中心城市的嘹亮樂章。
據了解,此項目總投資為8569萬元,總建設面積為2790.19平方米,將分別在州醫院、州民族中學、香巴拉商業廣場、黃河南大街第三小學路口等重要地段處建設7處地下過街通道,同時配套建設地下人行通道排水工程、照明工程、無障礙設施,還包括雨水、污水、給水、通信、天然氣、熱力管線等的遷改工程。
王敏明介紹,第五標段屬于城鎮的繁華地帶,附近有銀行、學校、商鋪,人流車流量比較大。地下人行通道建成后,將極大緩解該區域交叉口車流人流搶道混行,能夠改變通行能力有限的交通現狀,對實現人車分流、改善通行條件、完善城市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促進縣城產業配套設施提質增效、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環境基礎設施提級擴能,而此項目正是我們將兩會精神貫徹落實到實際行動中的具體體現。接下來,我們將搶抓施工黃金期,安全高效地建設好此項工程,努力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落實到城市建設、城市更新的行動中,打造出更多精品工程、民心工程,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打造‘泛共和盆地’區域中心城市、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王敏明表示。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秀麻鄉斗后索寄宿制小學,清脆的下課鈴聲剛響,孩子們從寬敞明亮的教學樓魚貫而出奔向紅綠相間的塑膠操場,或踢足球,或打籃球,或跳沙坑……整個校園彌漫著孩子們的歡聲笑語,為這個偏遠地區的寒冷冬日增添了些許生機。
“早上五點起床,當地牧民群眾要在蜿蜒冰冷的山路上騎近兩個小時的摩托車,才能把孩子們送進學校;學校基礎設施破舊,孩子們坐在漏風的教室,只能靠牛糞取暖,一雙雙手生出凍瘡……”這些曾是過去同德縣邊遠農牧區教育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同德縣高度重視教育工作,教室里安裝了暖氣新裝了窗戶、擴建了校內體育運動場館、塑膠操場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和更新了與時俱進的教學設備……一個個暖心而務實的舉措,改善了辦學條件,縮小了城鄉差距,促進了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同時有力推動了同德縣教育均衡發展,全縣教育事業呈現出了新氣象、新面貌。
斗后索寄宿制小學教師魏彩虹說:“現在從縣城到學校的路又寬闊又通暢;學校還修建了塑膠操場,籃球場、足球場、沙坑等應有盡有,還有呼啦圈、跳繩、羽毛球、排球等各類運動器材也為孩子們提供更多娛樂選擇;孩子們不用兩個人擠在一條狹窄的板凳上了,都是單人單桌,教室也安裝了厚實、保暖又安全的鐵門;宿舍里還專門裝上了熱水器,孩子們冬天再也不用冷水洗臉了;老師們在使用先進的可觸屏電子黑板進行教學……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讓孩子們教育環境越來越好,他們的童年越來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