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謝青玉 報道)三個多月前,短視頻平臺上一首吉他彈唱《烏蘭巴托的夜》火了起來,讓藏族男孩丹正和媽媽收獲了上萬點贊。視頻里,丹正和媽媽面容質樸,歌聲清澈遼闊。
(相關資料圖)
丹正的家鄉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是一個有著“藏繡歌舞之鄉”美稱的地方,很多民間小調里都折射出草原民族的風土人情、時代生活,丹正記憶里的生活也是大部分土生土長貴南人的生活狀態,喚起了網友對于純粹和無憂生活的向往。對于大多數喜歡丹正母子的網友來說,最讓人產生共鳴的還是歌聲里那份濃厚的“鄉情”。
幾乎每晚,丹正都會和媽媽一起直播,這幾次媽媽學會了一些漢語歌曲,也深受網友的喜愛。爸爸的拍攝技術也越來越好了,這樣其樂融融的畫面讓丹正倍感幸福。(謝青玉攝)
“我的成長記憶里沒有手機,也沒有電腦,就是媽媽的歌聲,那些外婆唱給媽媽聽、媽媽又唱給我們聽的藏族小調。小時候聽沒有什么太特別的感覺,寒假期間,我每天和母親更藏卓瑪一起放羊,在寂靜的草原上,聽到母親唱歌,突然一下非常有感觸,小時候的那些記憶和無憂無慮的感覺一下子都跑出來了,于是就想記錄下來和媽媽在一起的這些美好瞬間。”回首初衷,丹正表示當時的想法很簡單。
丹正印象中媽媽更藏卓瑪是個少言寡語的人,每天的生活就是做飯、放牧、操持家務,默默照顧著一家4口人。“媽媽喜歡唱歌,放牧時常常在空曠的草原放聲歌唱,干家務時媽媽也要亮亮嗓,她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給平淡生活增添一點樂趣。”
步行半個多小時給羊群喂食,是丹正一家每天的“工作”。站在山頂,萬物寂靜,只有耳邊呼嘯的風聲,身后不時傳來羊叫聲,丹正的歌聲悠揚遼闊,這樣的景象讓人倍感親切,給人平靜和心安的能量。(謝青玉攝)
這歌聲也如同一簇跳動的火苗,溫暖了丹正的童年,“小時候在草原上玩耍摔倒,磕破膝蓋大哭時,母親會輕柔地給我包扎好傷口,會抱著我,唱歌哄我。這是我的生活里最珍貴、最溫馨的幸福時光。”
大概是離開家鄉后,家鄉的概念才會愈加清晰,“鄉音、家的感覺、感動、安寧、平靜”是評論區里被經常提起的詞,丹正母子不加修飾卻飽含深情的歌聲唱出了他們的故事,歌聲深耕于故鄉的泥土,入耳更入心,娓娓動聽,“很神奇,你能從他們的歌聲里捕捉到自己回憶里的故事。”陪同記者一行去采訪的貴南縣媒體朋友在現場聽了丹正母子的歌曲后這樣說。采訪時的丹正很靦腆,不善言辭,但是一拿起吉他,和媽媽一起唱歌的時候,丹正明顯就活潑了起來,“音樂響起的時候,我的心情很自然地就放松了。”
丹正的吉他是自學的,對于他來說,給媽媽伴奏、和媽媽一起唱歌是很幸福的事情。(謝青玉攝)
一個網友評論說,“是兒子成就了媽媽”,丹正說這句評論令他印象深刻,“我覺得不完全是,也是媽媽成就了兒子。”母親的歌聲是他和家鄉的紐帶,雖然這幾年在外面讀書,也接觸到許多新鮮事物,但是只要聽到媽媽的歌聲,他覺得他就是草原的孩子。“現在全家人一起學習,我學習吉他,母親學習漢語歌曲,父親學習如何拍攝,一家人其樂融融,親情的羈絆更深了,也圓了母親的唱歌夢。”
丹正和爸爸合影時說現在比爸爸高了,確實是長大了。(謝青玉攝)
談起視頻的火爆和“網紅”稱呼,丹正說“我不是網紅,這就是我的生活,大家喜歡我們的生活,喜歡媽媽的歌聲,我們就很開心。”問起他對未來的打算,丹正想了想笑著說,還沒有想太多,就是謝謝大家對他們的喜愛,以后要繼續學習,唱更多的好歌曲獻給大家。
丹正一家。(謝青玉攝)
社會發展,一切都在更新迭代,但“鄉情鄉音”不變,它永遠保留著最純粹的一部分,連接城市與草原、拼搏與生活。丹正之所以成為“丹正”,離不開故鄉的滋養,成長路上的每一聲悠揚的小調,每一個生活的點滴,都潛移默化地在心底植根,歷經成長,呈現出人生最美好的樣子。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