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區“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解中心調解員(右)傾聽居民訴求。
(資料圖片)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今天把你們叫過來就是為了裝修噪音的事情,希望通過這次調解,你們倆能夠體諒彼此的難處,各退一步。”“這事我們兩家會解決好的,真是麻煩你們了。”3月23日,一起鄰里噪音糾紛在西寧市城中區“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解中心兩位調解員的努力下得到化解。
當日,在“四季看中區”記者行活動中,記者走訪了位于七一路419號的城中區“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解中心,調解室雖然不大,卻是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陣地。
用心解決居民“揪心事”
今年2月,居民劉東(化名)等4人向城中區“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解中心尋求幫助。據了解,城中區某裝飾公司以去年疫情防控期間員工未在單位上班為由,停發了去年11月的工資。劉東等4人提出的訴求是,公司支付所欠4人工資8800元,但公司不同意支付。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勞動者在居家辦公期間按時完成工作任務,應該發放相應勞動報酬。于是調解員分別對雙方當事人開展調解。經調解,公司同意支付劉東等4人工資4860元,隨后,雙方當事人來到城中區“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解中心簽訂調解協議。“‘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解中心和水井巷勞動維權聯合工作站的調解員真是我們的解憂人,這件困擾我們很久的揪心事終于得到解決,我們非常滿意。”劉東高興地說。
“我們會用心用情對待每一位當事人,努力做好每一件調解案件,給轄區居民營造穩定和諧的治安環境,為社會治理貢獻一份力量。”中心專職調解員宋燕說。
耐心消除群眾“煩心事”
3月初的一天,湟源縣東峽鄉村民王剛(化名)來到城中區“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解中心申請糾紛調解。
王剛的父親在城中區某汽車修理廠從事門衛值班工作,因身體原因突發疾病去世,家屬提出要求修理廠支付喪葬費及經濟賠償3.5萬元,被修理廠拒絕,由此產生糾紛。
調解中心接到當事人提出的申請后,經了解得知,王剛的父親今年66歲,身體狀況不是很好,但因家庭經濟困難便趁農閑期間在外打零工貼補家用。在修理廠值班期間突感身體不適,送醫搶救無效去世。家屬一時無法承受失去親人的痛苦,認為修理廠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遂提出要求修理廠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
中心調解員通過城中區勞動監察大隊工作人員,分別對雙方當事人開展耐心調解。經調解,修理廠同意一次性支付王剛父親的喪葬費1.5萬元。
線上線下調解群眾“操心事”
城中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徐靖介紹,城中區“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解中心于2022年7月13日揭牌運行,中心設立信訪接待、矛盾糾紛調解處、公共法律服務、心理咨詢疏導等區域。調解中心引進城中區醫療糾紛、消費糾紛、訴前訴中、婚姻家庭糾紛、物業糾紛、勞動爭議糾紛等專業調解委員會定期進駐中心開展工作。
“城中區司法局在矛盾糾紛調解工作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不僅建立了區一級矛盾糾紛調解中心,還建立了鄉鎮一級的矛盾糾紛調解中心。通過(村)社區法律顧問發揮專業律師的作用,一些基層矛盾糾紛都解決在(村)社區。還有8個鎮辦的司法所也在矛盾糾紛調解和排查上起到了重大作用,整合資源,完善矛盾糾紛化解機制,線上線下共同努力,調解群眾的操心事。”徐靖說。
截至目前,城中區各人民調解組織共受理矛盾糾紛1220件,成功化解矛盾糾紛1185件,調解成功率達到97%。
同時,為了加強部門間聯系,城中區司法局籌備成立了西寧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交警二大隊法律援助工作站、交警二大隊交通事故調解室和北大街治安調解室,縮短與服務對象的距離。依托人民法院調解平臺,作為互聯網+“楓橋經驗”的創新舉措,將訴前訴中的線上調解案件引入矛盾糾紛調解中心開展調解,使線上調解專業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