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張 云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明確指出“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并就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進行了系統部署。這既與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一脈相承,又與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以來出現的新形勢新問題相適應。
結合河北實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進而實現高質量發展。
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是從源頭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重要任務。必須抓住產業結構調整這個關鍵,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河北省鋼鐵行業在推進達標排放的基礎上,開啟了全面創A的進程,這種自我加壓,是主動應對環境壓力、鞏固提升產業競爭優勢的明智之舉。全面創A行動將極大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調動其他重點行業投身環保改造、提升綠色發展水平的積極性、主動性。在改造傳統產業的同時,應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保證產能布局的綠色化方向。
推進降碳減污,實現協同增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由于PM2.5與二氧化碳排放具有同根同源特性,將降碳與減污協同治理具有較強的可行性與成本有效性。從河北省碳排放的“大戶”分析,產業結構、交通結構、運輸結構是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穩步推進三大結構轉變,是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重點。
完善綠色低碳政策體系。發展方式綠色轉型離不開政策保障。近年來,河北省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初步打贏了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但仍需大幅度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統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需要實現從運動式治理向制度化治理的根本轉變,著力提升生態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水平。要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完善河北省首創的降碳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立健全用水權、排污權、用能權、碳排放權等環境權益交易制度,引導各類資源要素向綠色低碳發展集聚,通過政府和市場雙輪驅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加快節能降碳技術創新。提高資源生產率和碳生產率,實現資源消耗、污染排放和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脫鉤”,是綠色轉型的微觀物質基礎。應狠抓綠色技術攻關,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針對綠色技術創新在實施中面臨的資金、人力、信息等掣肘因素,應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支持龍頭企業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力量、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建立綠色技術創新聯合體,開展聯合攻關,促進綠色低碳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
(作者為河北經貿大學經濟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