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都市報縱覽新聞記者 田澤陽
推薦理由
(相關資料圖)
照顧癱瘓的小叔子穿衣、洗漱、吃飯、休息、睡覺,是劉俊書每天都要做的事情。48年來,從未間斷。現在,劉俊書的兩個兒子接過照顧叔叔的接力棒。一家兩代人用真情和實際行動詮釋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視頻制作:于在洋
感動事跡:
劉俊書家住石家莊市藁城區四明東社區龍華苑小區。上個世紀70年代,劉俊書和楊銀生經介紹結婚。兩人都出生于普通的農民家庭,自幼貧寒的家境賦予了兩人吃苦耐勞、待人和善的品質。他們婚后幾年,楊銀生的弟弟楊銀虎因為一場車禍癱瘓在床。夫妻倆和公婆就開始輪流照看楊銀虎。
剛開始,楊銀虎還能下床走動,但沒有自主意識,日常吃喝拉撒不能自理。有時候會亂扔東西、將身上的衣服撕掉,下雨天在外面也不知道進屋躲避。“他就像小孩子一樣,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劉俊書感慨道。
劉俊書
每次下地回來,劉俊書先將楊銀虎安頓好,將身上的臟衣服換下來洗掉。那時候買不起護墊、紙尿褲等護理用品,每天清洗衣物是一項十分繁重的工作,到了冬天,手上全是凍傷的口子。除了這些,照顧楊銀虎飲食也是一個難題。“銀虎吃飯需要人一勺勺地喂,他自己吃會噎著。”劉俊書說。照顧時間長了,劉俊書也漸漸摸索出了規律,這些事情做起來倒也得心應手。
隨著年齡的增長,楊銀虎漸漸地不能下床活動了,劉俊書每天要推著他出門曬曬太陽,陪他聊聊天。“雖然他不會和我交流,但我知道他都能聽到我說的話。”
劉俊書的婆婆臨終前,將照顧楊銀虎的擔子托付給了劉俊書兩口子,并一再囑咐他們不能丟下銀虎不管。劉俊書和楊銀生也向老人保證,只要自己還有口飯吃,就不會丟下銀虎。
劉俊書丈夫楊銀生
48年時光如白駒過隙,劉俊書和丈夫用實際行動履行了自己的諾言。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劉俊書的兩個兒子也都繼承了父母善良、孝敬老人的品德。在縣城安家后,他們不僅把父母接到身邊,也一并把叔叔接到家中,幫著父母一起照顧。
最近幾年,由于長期臥病在床,楊銀虎身體每況愈下,每年都要到醫院住院一兩個月。住院治療期間,劉俊書一家輪番上陣悉心照顧。有一次,醫生問劉俊書和病人是什么關系,得知是叔嫂關系后,都覺得十分不可思議。都說長嫂如母,在劉俊書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身體癱瘓的楊銀虎
劉俊書今年71歲了,回想起這48年時光,她說,這些年并不覺得多么辛苦,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以前劉俊書擔心孩子們的婚事會受到影響,現在孩子們也都結婚生子,有了各自的家庭。有時候婆媳間嘮家常,兒媳們會對劉俊書說:“您這么多年悉心照顧叔叔,這是給我們兒孫行善積德,我們以您為榜樣。”
劉俊書一家人合影。后排從左至右:大兒子、大兒媳、小兒媳、小兒子,前排從左至右:大孫子、小孫子。
現在的劉俊書和楊銀生不用再下地做農活兒了 ,每天有更多的精力去照顧和陪伴楊銀虎。“我和老伴現在還有力氣照顧,也可以給孩子們減輕點壓力。”劉俊書說,“孩子們現在都得上班,我們能多做一點是一點,以后這些事還得靠給他們呢。”劉俊書夫婦已和兩個兒子商量好了,他們沒能力照顧楊銀虎的時候,兒子們要把照顧叔叔這個任務接續下去。(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關鍵詞: 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