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開發區協同創新發展論壇上,專家學者建議——
【資料圖】
推進協同創新 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2年12月28日,京津冀開發區協同創新發展論壇在線上舉辦。知名高校、高端智庫的專家學者,圍繞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主題進行交流,為創新型經濟協同發展,提高區域全要素生產率,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區域樣板建言獻策。
聚焦傳統優勢產業,推動產業智能化集群化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首席經濟學家劉剛花費6年時間,探究中國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的發展情況。研究結果顯示,從2014年到2021年的技術變化增長情況來看,計算機通信、汽車制造、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等制造業與數字經濟融合度較高。其中,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技術增長速度較快,主要體現在汽車產品的智能化,以及生產制造的自動化。
“汽車產業是京津冀地區的一個重要基礎產業,但在人工智能和汽車產業融合發展領域,還落后于南方發達地區。一方面,可以通過將京津的研發能力與河北的加工制造優勢、低成本配套優勢有機結合,在協同創新中把產業做大做強。同時,開發區作為產業承載平臺,應提供更完善的數字生態和算法資源,加快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進程。”劉剛表示。
開發區是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排頭兵,是推動產業集聚、優化經濟布局的重要載體,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引領帶動作用。如何推動開發區產業轉型升級,成為與會嘉賓共同關注的話題。
在中國開發區協會副會長張召堂看來,與京津兩地以及其他先進地區相比,河北國家級經開區和高新區的數量較少,整體還存在總量規模小、產業層次低、創新能力較弱等問題。
“開發區建設,應該成為河北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有力抓手,也能夠成為極具發展潛力的增長點。”張召堂說,河北是沿海大省,具有良好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立足于此,河北可以依托開發區平臺,打造萬億級的產業集群。例如,爭取在唐山、滄州、石家莊分別做出一個鋼鐵、化工、醫藥和電子產業的萬億級產業集群,從而為全省經濟建設提供有力產業支撐。
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開辟創新發展新賽道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京津冀協同發展河北省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武義青認為,全要素生產率是要素投入轉化為產出的總體效率,決定著經濟內涵型發展程度和潛在增長率高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引導區域、城市及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揮棒。
目前,雖然京津冀區域全要素生產率呈上升趨勢,但同長三角、珠三角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為此,武義青建議,京津冀區域應率先將全要素生產率及勞動生產率、資本產出率等單要素生產率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進行動態監測。同時,推動京津冀三地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營造良好的產業生態,促進京津冀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快建設京津冀世界級制造業集群。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有了新賽道才能形成新領域,在地方經濟發展層面更好培育新動能,在區域競爭過程中獲得新優勢。”長城戰略咨詢常務副總經理陳文豐表示。
對于如何開辟新賽道,陳文豐認為,應發揮政府和市場合力,以區域內存量企業和產業做支撐,做好賽道的評估和精準選擇。同時,推動大企業的平臺化,促進大企業與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以內部裂變的方式創造更大的產業集群。對于地方或開發區而言,還應注重新賽道的品牌化,做好宣傳推廣,吸引相關企業、研發機構、服務機構向區域聚集。 (河北日報記者 馮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