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市委編辦駐青龍田杖子村第一書記劉春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鄉村振興路上譜寫青春之歌
開欄的話
2021年,秦皇島市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好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該市各級各部門繼續做好駐村工作,并將此作為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兩年時間過去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如何?駐村工作干部有哪些精彩的駐村故事?從即日起,河北日報秦皇島地方版開設《我的駐村日記》專欄,整理、記錄發生在駐村干部身上的故事,展示該市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取得的成果。
【人物名片】
劉春原,秦皇島市委編辦一級主任科員。2021年5月入駐青龍滿族自治縣龍王廟鄉田杖子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2022年6月24日 周五 陰
今天田杖子村有個喜事,過村主路通車了。損毀嚴重的舊路,下雨天水坑連著水洼,晴熱天塵土飛揚,始終存在安全隱患,修路成為村民們最大的心愿。
俗話說“金橋銀路”,修路的錢從哪里來呢?我們工作隊向單位做了匯報,主要領導很重視,親自與縣有關領導和部門溝通,工作隊也多次到縣交通運輸局溝通協調,縣交通運輸局派人核實路損情況后,按程序批準了修路申請。
錢的問題解決了,另一個問題又冒了出來。村東有段主路偏窄,修路需要占用十幾戶村民的田邊地角。為了爭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工作隊和村干部逐戶去做工作。入戶時,給家有老人的拿些牛奶,給家有孩子的帶件玩具,這些做法取得了很好效果,最終大家都贊同讓地修路。
主路修好了,長3.4公里,寬5米,全部是瀝青路面,造價132萬元。村民們都來參觀了,有的讓朋友拍照留念,有的錄小視頻發朋友圈。村民王正高興地說:“這主路修好了,我心情都舒坦了!”
其實路通了不僅僅方便了村民出行,也拉近了村民和先進生產力的距離。田杖子村山場面積約3900畝,耕地面積1410畝,主要種植玉米和小雜糧,林果業有蘋果、梨、板栗、榛子等。由于長期使用農藥,土地板結化問題越來越嚴重,農作物產量和品質這些年都有所下降。我們工作隊通過網絡查詢、交流探討,知道使用酵素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同時還能驅蟲殺蟲、健壯植株。于是,在與村“兩委”商議后,決定找一些村民開展試點。
現在部分村民開始試用酵素,但大多數村民積極性不高,都說自己種了一輩子地,從來沒聽說過這玩意兒,能好用嗎?為了讓村民了解酵素農耕技術,工作隊已經組織村內種地行家到山海關大櫻桃基地參觀學習過,也邀請老師來現場介紹過酵素的好處,并教授村民如何制作和使用。因為制作新酵素時間長,容易耽誤農時,所以我們請老師們帶來了酵素原液,按比例勾兌后,今年就可以使用。
“酵素對我們來說是新鮮玩意兒,老師雖然講了很多,但時間太短,很多具體操作還是不會怎么辦?”村民張旭廷提出了自己的擔心。為了解決他說的問題,村民和老師建立了微信群,隨時交流。隨著村里的路通了,老師到村里來,或直接到田間地頭指導酵素的使用都方便了許多。
【記者手記】
在駐村扶貧的這段日子里,劉春原他們始終堅信,給村民送錢不如給村民送技術,給村民買東西不如給村民搞基建。
隨著秦皇島全市脫貧攻堅工作順利完成,如何在現有基礎上提高村民收入,構建可持續的村民增收致富途徑,是擺在他們這一批駐村干部面前的試卷。
修路、打井、通電……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必然是鄉村振興最重要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找準適合村莊持續發展的產業,則更需要智慧。田杖子村村民大多以種地和外出務工為主要收入來源,工業產業基礎薄弱。因此,發展第一產業,在有限的一產空間增加畝產收入,才是更適合田杖子村發展的路徑。劉春原他們因此積極引進酵素,不僅增加畝產收入,還改良了村內土壤。
工作隊的隊員們常說,擺脫了貧困的中國農民,緊迫需要的不再是一些米面油等生活物資,而是視野的開拓和技能的提升,幫鄉親們建立起與外界溝通交流的通道,給他們帶去更多能致富的新知識,是駐村干部最應該完成的任務。(河北日報記者孫也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