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我出生在軍人世家,爺爺是經歷過戰爭的老黨員。我的家庭重家風、講家訓,爺爺雖然沒讀過多少書,但始終堅信一個理兒:“家和萬事興。”
在爺爺的教誨下,幾十年來,無論家里遇到什么分歧,婆媳之間、妯娌之間、姑嫂之間從未紅過臉、吵過架。為了加強兒女間的聯絡,爺爺要求大家每周一聚,交流情感,商談家事。
過去,爺爺家在老石家莊站附近。在3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十幾口人經常擠在一起吃飯,小輩們還要在地桌分餐。大家吃著饅頭、大蔥蘸西瓜醬等簡單的飯菜,心里卻充滿了幸福感。因為離火車站近,老鄉們乘火車來石家莊時經常到家里落落腳,有時趕上飯點兒,爺爺便熱情地留客人吃飯。后來從叔叔那里得知,爺爺的慷慨得到了老鄉們的稱贊,每當爺爺回家鄉,鄉親們都爭著請他吃飯。
爺爺去世后,家風繼續傳承。父親經常組織大家一起聚餐、郊游,把大家庭擰成了一股繩。后來,父親又提出“守孝道、懂感恩、知關愛”的新家規,并付諸實踐。每當奶奶來我家,她就成了我們全家關注的中心。奶奶患有帕金森病,行動不便。白天,母親不離左右地照顧;晚上,父親和我輪流陪護。為了提高奶奶的生活質量,母親每天都要推著輪椅,帶奶奶到戶外活動,曬太陽、做拍打操。嬸嬸、姑姑亦是如此,經常把奶奶的笑臉曬到家庭群里,與大家一起分享。
父母常說,做人要懂得感恩,知道投桃報李。記得我上大學時,母親下崗,父親做生意賠光了積蓄,家庭生活比較困難,連我上學的學費都成了問題。叔叔、姑姑們都來幫忙,特別是小叔,時不時借出差的機會來學校看我,給我一些零花錢,囑咐我安心學習,助我順利完成學業。工作后,我資助侄子完成了大學學業。
我們這一代都是獨生子女,我是家族里的長姐,凡兄妹之事,大多一力承擔。小妹是我姑姑的女兒,在天津工作,因工作性質的關系,常年不能回家。我和愛人主動承擔起當兒女的責任,每周必去姑姑家探望,拉家常、問冷暖,無論大事小情,都會隨叫隨到。
2017年,大妹的公公半夜突發心梗去世,全家陷入悲痛之中。我和愛人連夜趕到她家,幫助料理后事。喪事辦完后,大妹的婆婆感激地說:“你們都是我的至親兒女。”
良好的家風家訓不僅讓我的家庭和諧美滿,也成就了我的人生,讓我在建功立業的路上越走越堅實。
(張婷 作者工作單位:河北省文聯組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