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河北新聞網2月5日訊(河北日報記者 劉劍英)盤龍、鉆龍、滾龍……伴著熱烈喜慶的鑼鼓聲,一條條長二三十米的巨龍在舞龍隊員們的默契配合下,閃轉騰挪、上下翻飛,變化出20余種招式,贏得現場觀眾陣陣掌聲。
國家級非遺項目曲周龍燈走進邯鄲市展演活動現場。通訊員王喜民 攝
今天是農歷元宵節。上午10時許,由曲周縣委、縣政府和邯鄲市文廣旅局主辦的曲周縣龍燈進市展演活動,在邯鄲大劇院廣場拉開帷幕。5支鄉村舞龍隊輪番登臺,精彩的民俗表演引得觀眾圍了里三層外三層。
國家級非遺項目曲周龍燈走進邯鄲市展演活動現場。通訊員王喜民 攝
首先入場的是曲周縣南甫村舞龍隊。他們的龍燈是一條“水龍”,龍身主色調為藍色,寓意風調雨順。隊長趙慶祥是一名“90”后,自小參與舞龍表演,在村里老藝人的幫助下,如今他不僅能夠帶隊舞龍,還能夠制作龍燈。“龍燈是純手工制作,包括竹篾扎制、宣紙糊裱、色彩圖繪等主要工序。”趙慶祥說,他的家就位于滏陽河畔,經過近幾年生態修復,河水水質越來越好,各類水鳥多了,河岸還建起了帶狀公園,“咱農民的居住環境變美了,舞龍也舞得特別帶勁。”
國家級非遺項目曲周龍燈走進邯鄲市展演活動現場。通訊員王喜民 攝
緊接著登場的是東街村舞龍隊,隊員們左右舞動把柄,用豐富的動作和套路,展現出巨龍翻滾騰飛的雄姿,舞法多變,氣勢十足。
“能在家門口看到原汁原味的民俗表演,太過癮了。”邯鄲市民趙先生專門帶著9歲的女兒前來觀看,“讓孩子近距離感受傳統民俗的魅力,從小培養她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據介紹,曲周舞龍燈簡稱曲周龍燈,起源于北宋時期,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2008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龍燈表演從曲周縣東街村、南甫村興起,目前已發展到周邊十幾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