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河北新聞網(wǎng)訊(燕趙農(nóng)村報記者 郭慶峰)一個2000余人的村莊,近十年來,從該村走出8名博士、20名碩士、130名本科生,這就是被人譽為“學霸村”的河北省滄州市獻縣淮鎮(zhèn)安莊村。
安莊村西南有一個文化公園,名叫學子園。學子園內(nèi)有面“學霸墻”,“學霸墻”上寫滿這些年從安莊走出的大學生,總計158人,其中包括8名博士、20名碩士、130名本科生。幾乎每個從“學霸墻”邊走過的外來人,都會對這面“學霸墻”投來羨慕目光或是給予極高的贊譽。
安莊村533戶、2000余人,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后當?shù)剌^早富裕起來的村莊之一。“當時我們村有100多家鑄造企業(yè),家家企業(yè)的效益都十分可觀。”談及紅極一時的安莊鑄造產(chǎn)業(yè),安莊村黨支部副書記劉鳳圖這樣說。
企業(yè)紅火掙錢,自然需要人手。“因此那些年,很多家庭不重視教育,孩子初中畢業(yè)后不再讓上學,‘回家干活吧’。”說話的是淮鎮(zhèn)鎮(zhèn)干部邢福建。邢福建在老家本地任職,而且與安莊村黨支部書記劉萬敏是同學,因此他對安莊村的情況非常了解。邢福建回憶:“那時劉萬敏書記經(jīng)常跟村民們講一個理兒——‘一個家庭,家長要有長遠的眼光,不能光看眼前的利益,只有重視教育,多出人才,才能長足發(fā)展’。”
安莊村黨支部副書記劉鳳圖介紹,劉萬敏書記這種尊師重教的理念,不是說一次兩次,“不論召開‘兩委’會,還是村民代表大會,尊師重教的理念經(jīng)常掛在他的嘴邊,常勸村民‘多在孩子的教育上花點工夫’。”
安莊村尊師重教的理念不是口頭說說而已,而是付諸實踐。2015年該村成立教育基金會。“全村每年考上大學的學生,學費如有缺口,全村超過5萬元,由教育基金會解決;不超5萬元,由劉萬敏自己出資。”安莊村黨支部副書記劉鳳圖說,這是劉萬敏自己定的章程,教育基金會的資金來自村里的17家企業(yè),迄今為止已資助5名學子,而通過劉萬敏自己資助的學子不在少數(shù),其中兩個孩子已經(jīng)資助13年。
正是這樣的支持和鼓勵,尊師重教的風氣在安莊村形成,村民之間,不比吃穿比孩子成績。劉萬年在安莊小學任教20多年,從該村走出的博士、碩士,大部分受到他的啟蒙。劉萬年說:“尊師重教的風氣形成,才讓村民之間不比吃穿、不比誰家有錢,而是比誰家孩子學習好,形成一種‘學習攀比風’,因此安莊村的‘學霸’接二連三的出現(xiàn)。”
為把這種良好的風氣弘揚和發(fā)展,2022年,安莊村在淮鎮(zhèn)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乘著美麗鄉(xiāng)村建設(shè)的東風,開始打造學子園,把近年來從安莊村走出的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全部榮登“學霸墻”。“設(shè)立‘學霸墻’,就是激勵學子們比學趕超,形成尊師重教氛圍的同時,對較小年齡的學生也是一種引導和示范。”安莊村黨支部副書記劉鳳圖說。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采訪最后,記者聯(lián)系了出差在外的安莊村黨支部書記劉萬敏。劉書記介紹,隨著新一輪鄉(xiāng)村振興號角的吹響,從安莊村走出的大學生必將成為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力量,目前安莊村正在謀劃搭建平臺,多與這些社會精英溝通,爭取他們支持,共創(chuàng)安莊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