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來,張家口市沽源縣大石砬村的鮮切花種植暖棚里,3萬株百合進入采摘期。
暖棚負責人尹彪是頭一次種百合,共建了2個棚,種了4個品種。“每枝百合的銷售價為7至10元,主要銷往北京市場,銷售形勢非常不錯。”他說。
百合花,已經成為大石砬村的“致富花”。
“通過種植花卉,百姓的錢包鼓了,我們的環境也變美了,還帶動了旅游、民宿的發展,大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孫喜玲說。
6年前,大石砬村還是一個深度貧困村,人均年收入2000元左右,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轉變要從2017年省林草局駐村工作隊進駐說起。那一年,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考察發現,大石砬村土質為肥沃的富硒黑沙土,當地溫差較大,很適合種植食用百合。面對新鮮事物,村民們不敢嘗試,認為在壩上搞鮮花種植簡直是天方夜譚。
2017年,村里一位種植大戶試種了第一批40多畝的食用百合,最終全部成活,總產量600多公斤。駐村工作隊幫他聯系了銷路,收益可觀。
看到有人嘗到甜頭,村民們紛紛加入百合種植行列。2019年,該村百合種植面積為180畝。到了2022年,該村百合種植面積已達900畝。如今,大石砬村已培育了12個品種的食用百合、4個品種的觀賞百合,產品銷往北京、山東、云南等地,市場認可度很高。
“多虧了省林草局的幫扶,幫助我們制定發展規劃,發展特色產業,整治村容村貌,大石砬村從過去的‘臟亂差’,變成了如今的‘美如畫’。”孫喜玲說,2022年,脫貧后的大石砬村全力打造“花卉之鄉”文旅品牌,沽源縣還把首屆花卉旅游文化節的舉辦地放到了村里。
目前,全村種植食用百合、金蓮花等花卉6000余畝,共建鮮切花種植暖棚9座、20余畝,發展之路越走越寬。(河北日報記者曹智 通訊員姚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