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耳朵聆聽這個奇妙的世界
我們總能愉悅身心
然而,當耳鳴嘈雜了世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不僅影響生活,更影響心情
什么是耳鳴
導致耳鳴的原因有哪些
出現耳鳴該怎么辦
……
全國愛耳日
一起get這些知識點
↓↓
資料圖
●什么是耳鳴
人的聽覺路徑主要是外耳收集聲波,通過中耳的鼓膜和聽小骨傳遞到內耳,內耳有一種感覺聲音的細胞被稱作毛細胞,這些細胞能將聲波轉換成電信號,再通過聽神經傳遞到大腦,經過大腦的分析處理,就有了聲音的感覺。
耳鳴是指在沒有外界聲源的情況下,患者耳內或顱內,產生的一種或多種異響的感覺,往往呈現出尖銳的鈴聲、電流聲、嗡鳴聲、蟬鳴聲等。
新華社發(張馳攝)
●耳鳴的危害
耳鳴給患者造成的困擾除了持續、惱人的枯燥鳴聲外,還會影響睡眠、情緒、工作和日常生活,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抑郁、焦慮、煩躁等癥狀。焦慮等情緒則又會加重耳鳴,循環往復。
●耳鳴產生的原因
耳鳴的發生相對復雜,因為耳鳴不僅僅與耳朵的疾病相關,還與很多其他疾病和情緒因素相關。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表明,一些非聽覺因素,包括心理、情緒、認知、記憶等都參與耳鳴的發生和維持。
1.耳鳴聲音有真假:主觀性耳鳴比較常見,外界沒有聲音,只有自己能聽見,往往檢查不出器質性的疾病,如耵聹栓塞、中耳炎鼓膜穿孔等。另外一類是客觀性耳鳴,聽到的是切實存在的聲音,可能來自周圍血管內流動的聲音,或是面、頸肌肉收縮痙攣的聲音。
2.耳鳴耳聾不是因果: 耳鳴、耳聾二者有關,但不是因果關系,有一些耳鳴人群的聽力是正常的。不過更多的耳鳴人群,會同時伴有神經性耳聾,需留意。
3.耳鳴因素有“一高一低”:主觀性耳鳴是神經性的,與兩種原因有關。一是聽神經受損。二是大腦屏蔽系統功能下降。
盡管耳鳴并不會真正導致耳聾,但有時耳鳴的確與耳聾伴行。耳鳴往往是一些疾病的早期表現或提示,我們要將耳鳴視為一個警告信號,提醒自己審視并注意身體和情緒,及時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
●遭遇耳鳴怎么辦
耳鳴不等同于衰老,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都有可能發生耳鳴。從防治角度來講,出現耳鳴后應及時就醫,請醫生進行檢查并鑒別癥狀和疾病的關系,在排除其他疾病問題后,針對性解決。如果沒有器質性病變,就盡量放松對待,越關注、越焦慮,就越難改善。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態,充足睡眠,保健身體,放過耳鳴,耳鳴才會放過你。
【這些小方法,請收藏】
↓↓
1.針對一過性耳鳴,應當調整作息,保證充足睡眠,適當減輕壓力,多參加社交活動,保持心情愉悅。
2.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熬夜、不過度勞累。在通宵工作時突然出現了尖銳的耳鳴聲,則很可能是過度勞累所致,此刻放下工作睡上一覺,或許什么事兒都沒有了。
3.耳部按摩:將雙手掌搓熱,用掌心捂住雙耳,然后雙手松開,這樣重復30次。如果耳鳴的聲音比較輕,可以試試壓耳屏(耳朵上遮擋耳道的小凸起),耳鳴可以很快消失。
4.鳴天鼓:雙手放在耳后枕骨上,用手掌捂住雙耳,手指放在后腦勺,食指、中指交叉輕彈腦后部,連續輕敲60下。
5.飲食方面,應盡量減少動物內臟、奶油等脂肪攝入,可以多吃些紫菜、蝦皮、蘿卜、黑木耳、魚、牛肉、黃瓜等食物。少食刺激性強的食物,如咖啡、酒精等。
6.要注意避免使用發卡等尖銳物品掏耳。
7.擤鼻涕時不要同時捏住兩側鼻翼,應先壓住一側鼻翼,再輕輕擤出對側鼻腔的分泌物。
8.保護聽力,要注意生活日常細節,避免長時間接觸噪聲或暴露在嘈雜環境中,也應避免長時間使用耳機聽音樂,或接打電話時間過長、音量過大。日常生活中,保護聽力應遵循“60-60-60”原則,即環境聲音不超過60分貝,戴耳機音量不超過功率的60%,戴耳機時間不超過60分鐘。
9.穴位按摩(針灸):可以用食指或拇指按揉耳前的耳門、聽宮、聽會(三穴位于耳朵內側張口有凹陷處,呈一條直線)5分鐘左右。也可用中藥足浴或貼敷足底涌泉穴。
如果耳鳴響個不停,影響情緒、工作、學習和生活,就要早點去正規醫院檢查治療,切不可輕視。
耳朵,是我們感知世界的一扇窗
關愛聽力健康,關注耳部保健
我們才能享受曼妙的音樂、傾心的交談
……
“科學愛耳護耳,實現主動健康”
一起去“聽”見美好的未來
(河北新聞網綜合央視新聞客戶端、新華網、科普中國、健康時報等,編輯/閆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