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林的新年“新計劃”
——塞罕壩機械林場全面轉入混交造林新階段
習聲回響:要傳承好塞罕壩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實生態文明理念,再接再厲、二次創業,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再建功立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報告金句: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塞罕壩機械林場技術員宋瑩瑩正在苗圃內查看幼苗長勢。河北日報記者陳寶云攝
2月27日,白雪覆蓋的塞罕壩,凍土層硬如磐石,但新一年的植樹造林工作已有序展開。
位于接壩地區的塞罕壩機械林場第三鄉分場苗圃內,上萬棵闊葉樹種幼苗,成了技術員宋瑩瑩常來照看的“新家人”。
“以前苗圃培育的都是落葉松、樟子松、云杉等針葉樹種。近兩年,我們新培育了柞樹、花楸等闊葉樹種?!笨粗慌排叛b入容器杯的幼苗,宋瑩瑩笑著說,“開春它們就能上山,正式成為守護塞罕壩的新成員啦!”
一棵棵闊葉樹種幼苗,展示著塞罕壩人在造林模式上的一次大膽嘗試。
建場之初,受惡劣環境影響,適宜塞罕壩栽植的樹種僅有落葉松、樟子松、云杉等。經過60年努力,如今的塞罕壩早已荒原變綠洲,但樹種單一、結構簡單、密度較高等林分特征,使得這片世界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在防蟲、防火、防病害等方面能力較弱。
近年來,為堅定走好二次創業路,林場通過引進闊葉樹種和灌木,積極營造針闊混交、色彩層次豐富的異齡復層混交林,加快形成樹種多樣、結構豐富、功能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逐步使林分達到近自然狀態。
“去年,我們試驗栽植了柞樹、花楸、紫葉稠李、元寶楓、五角楓等5種闊葉喬木,藍靛果和小檗兩種灌木。從目前來看,大部分闊葉樹種和灌木越冬表現良好。”塞罕壩機械林場副場長國志峰說,今年,林場計劃再增加椴樹、柳樹、山丁子等3種闊葉喬木,開展“5+2+3”栽植試驗。
打開2023年塞罕壩機械林場造林計劃表,一個新變化足可載入林場發展史:8000畝造林地塊,首次全部采用混交造林模式。
“其中4000畝是在人工成林的樹冠下栽植闊葉林和灌木,還有4000畝,我們將根據不同的立地條件,采取針闊混交或塊狀混交的模式推進。”國志峰說,隨著塞罕壩林地面積趨于飽和,預計到2025年,最后8500畝工程造林地塊將全部披綠。(河北日報記者陳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