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相較于傳統經濟,數字經濟呈現出以數字技術為發展驅動力、以數據要素為核心生產要素、以平臺為主要組織形式的新特征。以上三點因素通過提高生產效率和擴大有效需求等方式直接賦能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并通過提高市場供需匹配效率、改變就業和分配結果等途徑間接撬動實體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數字經濟時代下,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紛紛將發展重心從傳統技術轉移至數字技術創新上來。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在實體經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極大地提高了供給側的生產效率,讓企業在市場中擁有競爭優勢。
數字經濟提升了需求側的消費者福利。傳統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往往專注于解決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提高生產力,進而帶動產業自身的快速發展。但消費作為最終需求,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引擎,對實體經濟具有持久拉動力。數字經濟有助于激發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從根本上奠定消費驅動型的經濟增長基礎。具體來看,數字經濟為消費者提供了大量免費的產品和服務,切實增加了消費者福利。與此同時,數字技術正加快融入多種傳統的消費場景,推動數字經濟進一步向更多實體場景集聚與延伸。
當前,大數據在企業生產環節的廣泛應用還促使生產方式由供給推動模式向需求拉動模式發展。企業的生產方式轉變為根據消費者需求進行定向生產,以滿足消費者差異化、個性化的需求,即以消費者為中心,同時對渠道、營銷、供應鏈等全部環節、整個產業鏈和企業進行數字化改造。產業價值創造由傳統的生產者導向轉為突出終端消費者需求導向,這將有助于創造新的需求,進一步提高消費者購買產品能夠獲得的效用水平。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采取以用戶主導的數據驅動型研發創新模式,利用用戶持續反饋的數據,優化產品研發環節。
數字經濟帶動了市場交易效率提升。在傳統經濟中,由于信息不完全或不對稱,買賣雙方在交易過程中存在風險,直接影響了交易的順利進行。而數字技術使平臺或企業能夠通過設計算法和機制,改變商家的營銷策略以及消費者的行為模式,降低了搜尋成本、復制成本、交通成本、追蹤成本和驗證成本,并進一步提高交易匹配的成功率,帶動傳統產業中市場交易效率的提升。
數字經濟改變了就業與收入分配結果。隨著交易與協調成本的大幅降低,網絡化的生產組織迅速擴展,極致的專業化分工成為趨勢。具體來看,數字技術能夠廣泛鏈接各個主體,并通過云端統籌,依托平臺實現多主體匹配,分工與協調效率也因此得到顯著提升。
在帶動就業方面,數字經濟不僅帶來了技術改變,也帶來了組織和生產關系的變革。平臺這一新模式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就業形態和勞動雇傭關系,能夠通過創造新崗位、提升規模和促進就業轉移等方式創造新的就業崗位。首先,平臺能夠以“從無到有”的就業增加方式,衍生出新模式和新業態,培養了越來越多具有數字化素養的勞動者,增加一批如網絡主播、小程序開發師等新職業。其次,平臺能夠形成“從有到多”的就業擴大方式。最后,大量就業招聘平臺還能跨地區跨領域高效對接企業招聘和人才的求職需求,促進就業的區域均衡,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李三希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武玙璠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