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崗位學雷鋒標兵劉喜雙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以專業技能守護生命
劉喜雙在某大型群眾性活動現場執行安保任務。河北日報資料片
近日,在高碑店新時代應急救援隊(以下簡稱救援隊)辦公室,全省崗位學雷鋒標兵、救援隊隊長劉喜雙正在完善開放性水域聯合演習預案。
“8字繞標、拋繩救援、落水人員應急救撈等項目是這次演習的重點考察內容。”劉喜雙說,今年4月底,他們將聯合高碑店市新時代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等開展演習,他得把預案做得更加接近實戰,更好地檢驗和錘煉隊伍應急救援能力。
作為全省崗位學雷鋒標兵,劉喜雙不光是將雷鋒視作偶像,還結合自身專業特長認真學習雷鋒精神。在他看來,學習雷鋒就是要傳承發揚愛崗敬業精神,“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用自己的專業技能救人于危難。自救援隊成立以來,他帶領隊員們先后參與完成了河南水災救援、石家莊平山大客車側翻救援、山西洪災救援等任務,憑借專業的救援能力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好評。
“我就是想在群眾遇到危險、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有能力站出來并施以援手。”談起成立救援隊的初衷,劉喜雙激動地說。
原來,汶川地震發生后,他想趕赴現場參加救援,但因缺乏專業救援技能未能成行,這讓他遺憾不已。
從那以后,劉喜雙在每月到養老院慰問老人、定期資助困難學生的同時,擠出時間學習地震救援、山野救援、水域救援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技能,取得了中國地震緊急救援技術、繩索救援技術等證書。2020年6月,劉喜雙組建救援隊。
兩輛車、兩艘沖鋒舟、兩臺發電機、12條救援繩索、4000個沙袋、400個浮力馬甲、400升汽油、70箱瓶裝水……2021年7月20日,河南省局地遭遇極端強降雨,鄭州市受災嚴重。當日,接到救援任務后,劉喜雙僅用2個小時就準備好充足的物資,并帶領專業的救援隊伍,第一時間奔赴河南救災。
“那天晚上的雨下得急,我們在趕路的途中,雨刷器一度開到最大,仍然看不清路。”劉喜雙說,沒有一個人愿意停下來,因為他們知道,早到一秒,就能讓被困群眾早一秒看到希望。
次日凌晨1時許,劉喜雙和隊員們趕到了河南省中牟縣縣城。當時,該縣全域處于停電狀態,在不熟悉地形的情況下,他們在指定的搜救區域開展“地毯式”搜救。
“當時,有個小區受災嚴重,地面水深超過兩米,一位行動不便的老人被困在四樓。隊長二話沒說,率先爬到四樓將這位老人背到二樓樓道窗口,并在其他人的配合下,將老人順利轉移到沖鋒舟上。”救援隊隊員李生華說,“隊長總說,我們要以雷鋒為榜樣,把群眾當親人。在救災一線,他總是沖在最前面,我們也不想被他落得太遠。”
指甲磨掉了、皮膚曬傷了……劉喜雙和隊員們咬牙堅持。7天5夜,他們先后在中牟縣、新鄉市、衛輝市累計救出被困群眾3215人、轉移1324人,運送物資超過10噸。“我們走的時候,河南的群眾追著我們的救援車,往車斗里扔吃的、喝的,甚至還有拖鞋。”李生華笑著說,那一刻,感覺所有辛苦都值了。
“困難之時伸援手 真誠服務暖人心”“一心為民 熱心服務”……在救援隊辦公樓內,筆者看到走廊兩旁的墻壁上掛滿了受助群眾送來的錦旗。
一面錦旗、一個故事,一份信任、一種激勵。除抗洪、救火等配合政府部門進行的大型救援任務外,救援隊還積極開展緊急協尋、水域救援、山地救援等志愿服務。截至目前,他們已經參與公益尋人132起,找到走失人員43人;開展水域救援35次,打撈溺水人員23名。
由于收到的錦旗太多,有一部分錦旗被劉喜雙和隊友們卷好后碼放在會議室的桌子上。筆者粗略數了一下,桌子上的錦旗數量超過了30個。輕輕打開最上面幾幅,筆者看到,最近一次收到的錦旗上印制的時間是今年3月24日,落款是一名姓郝的市民。
3月23日20時許,劉喜雙正在備勤,忽然接到這位女士的求助電話,稱她家84歲的老人當日16時從家里出去后走失。
劉喜雙立即詢問老人的體貌特征、離家時的穿著等情況,僅用幾分鐘就制作好了尋人啟事,并在救援隊的微信公眾號及個人微信朋友圈中發布。
“老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癥,接到電話時她已外出4個小時,必須盡快找到。”劉喜雙和隊員們分成5組,沿小區周邊的道路不斷向外搜尋。經過5個多小時的努力,他們終于在距離小區20多公里的淶水縣義安鎮找到還在“趕路”的老人。
然而,不是每次救援都能像這次一樣令人欣慰。因此,在劉喜雙心中,防大于救。
他和隊友們走進高碑店市多所中小學校深入開展關于防溺水、防踩踏、防火災等方面的公益宣傳教育活動;走進社區、企事業單位普及心肺復蘇、海姆立克急救法、包扎固定搬運技巧、消防安全知識等,累計開展應急救援培訓50多次。
河北省優秀志愿者、時代新人·河北好人……在多年的堅持與付出下,劉喜雙獲得了多項榮譽。“這些榮譽屬于救援隊的每一位成員,我只是代表大伙兒去領的獎。目前,救援隊的成員已經從最初的20多人發展到420多人。我們將不斷提高救援能力,更好地守護群眾生命安全。”劉喜雙說。(河北日報記者徐華 通訊員王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