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日前,雨前茶紛紛上市,幾百元就能買到的價格,讓“綠茶之王”也親民起來。而在這些還算正常的市場行情之外,一些其他品種的茶葉卻出現動輒大幾萬甚至幾百萬元的價格,有的甚至還有自己的“指數”,儼然已經變成了“金融茶”,上演了一出變味的“炒茶”戲碼。(據《北京青年報》4月23日報道)
作為“開門七件事”之一,飲茶在我國是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現實中,茶葉因為氣候、產地、產量等因素的影響,價格會有一定的波動,這屬于正常現象。但是一些茶葉經過人為炒作,出現大幾萬甚至幾百萬元的價格,就嚴重偏離了其基本價值,不僅讓普通消費者望而卻步,更不利于茶產業自身發展。
“金融茶”泡出來的是投機泡沫。有些茶葉被炒成“期貨”“股票”,玩的不過是“擊鼓傳花”的游戲。茶客只需繳納定金,但不做實際交易,等茶葉價格攀升后,由上一個茶客賣給下一個茶客。如此循環,茶葉價格越炒越高。然而,再美的泡沫也有被戳破的一天?!敖鹑诓琛逼x了正常茶葉交易的軌道,扭曲了茶葉的消費品本質,一旦沒有了接盤者,市場最終會崩盤,結局只能是一地雞毛。
茶是用來喝的,不是用來炒的。再多“高大上”的“包裝”,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當某種事物被冠上“炒”的前綴時,往往伴隨著高風險。價格飆升了,價值是不是就會隨之增長?炒茶者在躍躍欲試之前,最好先想明白這個問題。
一杯茶只要純凈清香就好喝。茶產業要想獲得健康長遠發展,最根本的還是要立足廣大消費者,在提升茶葉品質和打造品牌上下功夫,用合理的價格、過硬的質量獲得信賴,贏得更大的市場。同時,相關部門應當加強監管,對于那些明顯超出市場正常水平的炒作行為,要依法嚴厲打擊。廣大消費者也應當認清茶葉的大眾消費品本質,堅持理性消費,切不可盲目跟風炒作。
一茶一飲,傳承著歷史悠久的東方文明;一杯一盞,彰顯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相信隨著茶葉市場走向規范,價格回歸理性,越來越多的好茶會走入尋常百姓家,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賈東亮)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