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基建、新模式、新體驗,滿足智慧辦展、綠色辦展需求
廊坊臨空國際會展中心今日建成
【資料圖】
河北新聞網4月30日訊(河北日報記者劉杰 通訊員楊雅淇、馬新勇)今天上午,沿著京臺高速一路向南,在距離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約10公里的位置,一座宏偉壯觀的建筑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這就是由中建八局承建的廊坊臨空國際會展中心項目。
廊坊臨空國際會展中心外景。河北日報記者劉杰攝
當天,廊坊臨空國際會展中心項目全部施工完成,具備使用條件,將作為2023年中國·廊坊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的重要活動場館,面向公眾開放。“該項目總建筑面積14.8萬平方米,由1個會議中心和4座展館組成,能夠滿足高標準展會要求。”中建八局廊坊臨空國際會展中心項目執(zhí)行經理李冬超介紹。
臨空之翼,展翅騰飛。整座建筑位于廊坊臨空經濟區(qū)科創(chuàng)片區(qū),以“羽飛長空 科創(chuàng)未來”為設計理念,采用由屋脊向兩側舒展的“中軸對稱、輕盈飄逸”設計造型,從高空俯瞰呈現展翅欲飛之勢,建成投用后將成為廊坊展示對外開放形象的重要窗口及助力京津冀協同發(fā)展的重要平臺。
廊坊臨空國際會展中心登錄大廳。河北日報記者劉杰攝
“227天完成14.8萬平方米的場館建設任務,難度很大。”中建八局廊坊臨空國際會展中心項目技術總工鄭軍說,為全面提速項目建設,他們根據各區(qū)土建施工進度和鋼結構吊裝工程量,科學劃分機械設備和人員數量,實現空間立體交叉作業(yè)與多線作業(yè)并行,高峰期400余臺施工機械、6000余名建設者同時施工。
60天完成7650根樁基施工和4.7萬平方米地下室封頂,46天完成地上3.7萬余噸鋼結構吊裝,34天實現13萬平方米幕墻和7萬平方米金屬屋面施工,73天完成室內整體精裝修,65天完成3.3萬平方米室外景觀工程……一個個數字見證了項目建設者的晝夜奮戰(zhàn),成就了這座建筑的眾人矚目、璀璨綻放。
廊坊臨空國際會展中心登錄大廳光電玻璃幕墻實景圖。
從空中俯瞰,廊坊臨空國際會展中心的玻璃幕墻清潔如新,這得益于中空Low-e納米自清潔玻璃的使用。“這種玻璃表面具有超親水性能,能讓水分完整均勻地鋪展開來,并通過水的重力將附著于玻璃上的污染物攜帶走,且不留水痕,大大降低了人工清洗難度。”李冬超說,玻璃表面的納米自清潔薄膜具有極強的光催化活性,能夠在陽光照射下有效分解覆蓋其上的有機沉淀物,實現自清潔效果。
科技為翼,賦能智慧建造。漫步在廊坊臨空國際會展中心,館內溫度環(huán)境給人以自然舒適之感。為實現這一效果,項目聚焦新基建、新模式、新體驗,以智慧化應用場景為基礎,讓整個會展中心盡顯“科技范兒”。
在廊坊臨空國際會展中心登錄大廳,一面由160塊玻璃組成的巨大光電玻璃幕墻映入眼簾。這面玻璃幕墻由44種異形定制尺寸的玻璃拼接而成,總面積達665平方米,在保持透明鋼化玻璃功能特性的同時,還能顯示絢麗的圖像,大大增強了建筑空間的藝術特性,能夠有效滿足高端會展發(fā)布會的需求。
“其中最大單塊玻璃面積達6.5平方米,重量300公斤,是大尺寸光電玻璃在幕墻領域的首次應用,也刷新了國內會展行業(yè)單塊光電玻璃最大尺寸的記錄。”鄭軍告訴筆者,項目團隊采用“一填一刮一修整”的方式,將安裝精度控制在15毫米以內,盡量減小拼縫對整體的視覺影響,實現了過渡更加自然。
廊坊臨空國際會展中心智慧會展系統。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中建八局項目團隊全面貫徹新發(fā)展理念,為整座建筑配備了智能設備監(jiān)控系統,能夠根據室外溫度和冷熱量等需求,自動調整風機、水泵及電熱設備的節(jié)能運行,在有效保證室內環(huán)境溫度的舒適性的同時,降低電能損耗、減少運營成本,實現低碳運行。
此外,該項目還采用了智能照明系統,實行分區(qū)分組控制,根據場館不同會議模式需要控制燈具的工作時長及照明亮度,打造節(jié)能減排的綠色會展。基于物聯網、大數據架設的可視化運維平臺,使整個場館具備與智慧城市的信息交互多元化能力。依托高速無線及5G網絡,項目還將配設具有防疫、安防功能的AI機器人,滿足未來智慧展會的運營需求。
“廊坊臨空國際會展中心項目的建成,將對廊坊臨空經濟區(qū)的經濟發(fā)展起到‘芯片+引擎’的作用,帶動臨空經濟區(qū)特色金融、航空制造、航空研發(fā)、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等產業(yè)展翅騰飛。”中建八局發(fā)展建設公司河北分公司黨總支副書記孫飛國表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