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都市報縱覽新聞記者任利 李珂 劉世鵬
今晚(2日)6點多,距離演出還有一個小時的樣子,石家莊大戲院、石家莊人民會堂和河北雜技團天緣劇場門前便排起了進場的長龍。當晚,江蘇梆子《母親》、滇劇《張桂梅》以及折子戲“青年戲曲人才展演”專場(第二場)分別在三個劇院同時上演。演出中,名家新秀齊聚一堂,名段絕活輪番上演,一招一式間盡顯東方韻味,一腔一調間彰顯戲曲魅力,再次點亮河北“戲窩子”。
江蘇梆子《母親》演出地點:石家莊大劇院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梆子戲《母親》掀起紅色感動
“最后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后一尺布,用來做軍裝;最后的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送去上戰場……”梆子戲《母親》的尾聲,當這首質樸的唱詞唱起時,許多觀眾抹起了眼角的淚水,現場同時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散場后,眼角依然濕潤的王女士感慨這部戲太過催淚,觀看中她幾次去擦拭眼角的淚水,“這部戲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位平凡女性樸素而偉大的革命情懷,讓人大為感動!”
”這部戲的創作靈感,是從一面錦旗而來。”江蘇梆子劇院副院長孟國棟說,曾在淮海戰役紀念館參觀學習的一次機會,看到了一面獻給“人民的母親”的錦旗。這面錦旗的背的后講述了一位山東普通的農村婦女將孩子送上淮海戰役戰場的故事,為了講好這個故事,劇團還專程到山東沂蒙老區深入調研,在不斷創排劇目中,將這個感人肺腑的故事不斷完善。扮演范大娘的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得主燕凌已演出此劇近200場,但每次演出時,仍能將表現淮海戰役軍民關系的力作表現得入情入理,將最飽滿的演出狀態獻給觀眾。燕凌認為范大娘不止是范大娘,而是成千上萬位支持淮海戰役的女性的縮影。可以說,主創團隊將那個年代中國女性的隱忍、深明大義等美好品德都都集中在這個人身上呈現給觀眾。
圖為《母親》演出現場。杜船攝
音樂創新讓人耳目一新
江蘇梆子,俗稱大戲,又叫徐州梆子,流行于江蘇省徐州一帶,因唱腔多用梆子擊拍而得名。不過在采訪中,記者發現不少河北觀眾也是江蘇梆子的愛好者,有的還頗為“懂行”。
音樂是這出江蘇梆子戲《母親》的亮點之一。在這出梆子戲的樂池里,幾名“懂行”的觀眾發現,除了傳統的板胡、司鼓、梆子、二胡、揚琴以外,還多了圓號、小號、黑管、長笛、大提琴等西洋樂器。
為什么會有如此奇妙的組合?孟國棟解釋,為了使音樂更為豐滿,《母親》的確嘗試加入了西洋管弦樂器,并且對樂器編配方法進行了革新。“在保證戲曲原汁原味的基礎上,為了體現淮海戰役的恢宏場面,融合了西洋樂器營造出戰爭場面的效果,也是對傳統梆子戲的創新。”
觀眾能聽得清唱腔,伴奏又“唱輕補重”,音樂的加持下,也將整場的氛圍推向了高潮。“音樂與傳統戲曲有很大不同,傳統戲曲和西洋樂器擦出了火花,仿佛讓人置身在那個戰火連天的崢嶸歲月中。”一位觀眾說。
一部紅色戲劇,恰如一堂鮮活的“情景黨課”。帶著孩子來觀看的韓女士說,她這次專門帶著9歲女兒來觀看這樣的紅色題材,目的就是讓孩子更加生動地知道自己的幸福生活是怎么來的。
圖為《母親》演出現場。杜船攝
滇劇《張桂梅》演出地點:石家莊人民會堂
滇粹致敬榜樣觀眾潸然淚下
她叫張桂梅,是孩子們口中的“張媽媽”,華坪女子高中的校長,是山區孩子們人生中的指路明燈,獲得過數不清的榮譽。它是傳承了二百余年的非遺劇種,是云南省主要劇種之一,被譽為“滇粹”。今晚(2日),“榜樣”張桂梅和非遺滇劇的相結合,“賺走”了不少觀眾的眼淚。
“姑娘們,起床啦,上課嘍”伴隨著燈光漸亮,大幕拉開,張桂梅老師的話,將觀眾拉入了那個1996年的華坪縣女子高中學校。
滇劇《張桂梅》用最質樸的云南聲音講述了一個最感人的云南故事,在短短兩個小時中,講述了張桂梅從初到華坪成為民族中學教師,再到華坪女高校長的人生經歷,用聲腔和表演提現家訪之難、籌款之艱、建校之苦,塑造出一個生動的張桂梅。
“一時間如夢初醒豁然開朗,一句話醍醐灌頂放光芒,紅巖精神來照亮,千斤重擔又何妨,待等高山書聲朗群山回唱映霞光。”唱出了張桂梅幾十年的含辛茹苦、倔強拼搏,主演王潤梅用滇劇唱腔藝術唱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讓不少觀眾潸然淚下。
來到現場的不少是張桂梅老師的“粉絲”。“王潤梅老師塑造的張桂梅真的很生動,就像是張桂梅真的在眼前一樣。”黃先生是多年的老戲迷,對于《張桂梅》心中更是充滿期待“這部劇將張桂梅老師的偉大展現的淋漓盡致,通過唱腔將那個重視教育、愛戴師生、執著于事業的張桂梅帶到了我們面前。”
圖為《張桂梅》演出現場。王建攝
多種方式演繹人物真實內心
記者了解到,劇目通過“家訪之難”“籌款之艱”“建校之苦”等5個篇章,向觀眾們講述張桂梅老師扎根基層的執教經歷。通過運用最真實、最感人、最打動人心靈的語言,帶領觀眾們走進張桂梅老師的內心。以令人難忘的“時代楷模”經典形象,謳歌了張桂梅質樸的大愛精神。
“演繹一名當代人物是整部劇最困難的一步。”滇劇《張桂梅》副導演王達成說,編劇首先在于編,早在2019年底就選定了這部劇的方向,但隨著張桂梅老師的事跡傳遍千家萬戶,如何在避開原本的一些故事性、創作性的東西的同時,不損失可看性,成為一大難題,在解決這一難題的同時,也給此劇增加了新的亮點。用反串增加人物的靈活性。劇中的馬大姐這一角色,就是用男人來演女人,張貴梅老師在臺下看完,對這一角色也是贊不絕口。
用傳統技藝刻畫人物內心。“跟張桂梅老師采風的時候,張老師曾經說過,在香格里拉的時候是她最無憂無慮的時候,所以我們把這一段作為她的夢境呈現在舞臺上”王達成導演介紹,劇中用上了戲曲中的翻、打、撲、跌,將翻跟頭、藏族舞、斗牦牛等在夢境中呈現出來。除此之外,《張桂梅》吸取了滇劇三大傳統唱腔,用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讓感情的表達更加活靈活現。
圖為《張桂梅》演出現場。王建攝
“青年戲曲人才展演”(第二場)演出地點:河北省雜技團天緣劇場
市民“開盲盒”觀看后直呼過癮
兩場大戲精彩上演,在天緣劇場同時展演的五處折子戲同樣不斷點燃現場情緒,掌聲雷動,不絕于耳。
當晚上演的折子戲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拉場戲《審舅舅》;詼諧又不乏精彩武戲的河北梆子《打瓜園》;高超技巧惹驚呼的晉劇《黃逼宮》;一人多角的絲弦戲《小二姐做夢》以及考驗演員文唱武打全面功夫的豫劇《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破天門》。演出中,青年演員們一展文武兼備的藝術功底,酣暢淋漓的表演讓人目不暇接。
《審舅舅》是一部孝道與廉政題材相結合的地方戲曲作品。“雖然是古裝,但唱腔和語言都是現代的,讓人耳目一新。”一位觀看的戲迷說。不少觀眾在欣賞“牡丹獎”獲得者張春豐的演出時,也被其打破傳統小戲慢節奏,以快節奏演繹的形式感染,跟著“搖頭晃腦”起來。
“這次是很好的與其他劇團交流學習的好機會。”遼寧省鐵嶺市民間藝術團團長趙秀說,作為遼寧地方戲曲劇種,在本地群眾基礎深厚。
觀眾李先生是抱著“開盲盒”心態來到了天緣劇場。他說,自己平時很少看戲曲,今天有空又看天緣劇場上演的劇目種類多就“冒險”一試,但觀看完后感覺十分過癮。他認為每個戲種都各有千秋,精彩無比,演員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他雖然不懂行也看出充分應了那句“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圖為《審舅舅》演出現場。閆德見攝
鐵桿粉絲現場連連叫好
絲弦俗稱石家莊絲弦。又有弦索腔、弦子腔、弦腔、女兒腔、河西調等名稱。流行于河北、山西等地。常演不衰的《小二姐做夢》是石家莊絲弦中為數不多的以旦角為主的獨角戲,它以一個未出嫁閨閣少女的“思嫁”構成戲曲的線索,舞臺上演員要一人分飾小旦、老旦、青衣、須生、小生等六個角色,不論是演員嫻熟的表演技巧,還是流暢的角色轉換,都展示出了成熟演員的看家本事。
“《小二姐做夢》本就是我們的看家戲,能站上全國優秀戲曲展演的大舞臺,我們非常榮幸。”石家莊市絲弦劇團團長劉如奪說。主演趙紅麗曾攜此戲亮相央視“一鳴驚人”的舞臺,“我們也希望通過大舞臺經驗,和不斷的歷練,推出更多的青年演員。”
怎么演好這部獨角戲,主演趙紅麗可謂下了不少功夫。“一個人飾演六個角色確實很有挑戰性,但這種角色的跳躍確是很吸引我的一點。”趙紅麗2013年開始接觸絲弦戲《小二姐做夢》,10年的時間趙紅麗不斷打磨自己的技藝,“除了學習其他演員的表演,我會在生活中留意劇中角色的神態、步伐、體態,在生活中尋找靈感。”
作為本地戲種的絲弦在今晚自然吸引來不少現場觀眾,其中不少還是鐵桿粉絲。一位男士稱,他在電視中觀看過趙紅麗老師表演的《小二姐做夢》后一下子成了粉絲。這次他近距離觀看表演,趙紅麗老師的聲腔、身段、表演讓他印象很深,感覺把人物演“活”了,尤其是在幾十分鐘的時間里,通過唱、做、表、舞,一氣呵成,讓他在臺下連連叫好。
圖為《小二姐做夢》演出現場。閆德見攝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