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印象:
陳素琴,國家一級演員,新一代上黨梆子領軍人物。第十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第29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獲得者,第十六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表演獎”獲得者。2021年,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2022年,榮獲“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燕趙都市報縱覽新聞記者 李春煒 楊佳薇/文 屠鐵存 杜船/圖
未施粉黛、不著戲服,只要開嗓,就引來陣陣喝彩……這是著名上黨梆子表演藝術家、新一代上黨梆子領軍人物陳素琴帶給記者的初印象。與記者對話的她熱情、坦率,說到自己成績時輕描淡寫,說起上黨梆子時侃侃而談,語氣中盈滿對戲曲的熱愛。交談中,剛過知天命年紀的她更有種說不出的豁達,她說,歲月有戲曲相伴,就是幸福。
“我與石家莊有緣”
28日下午,剛剛從北京出差趕到石家莊的陳素琴顧不上路途的勞頓,在化妝間邊上妝,邊與記者聊了起來。“一會兒就要走臺,實在不好意思,只能化著妝跟您說了。”陳素琴首先表示抱歉。
“我與石家莊有緣。”陳素琴說,從2016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梆子聲腔優秀劇目展演至今,她已經是第N次來石。“從第一次來石家莊,我就感到咱石家莊人的實在、厚道,跟我投緣,后來無論是交流、座談,還是演出,我都愿意過來。”陳素琴說,慢慢的,這邊的朋友多了起來,來的次數也越來越多。
這次參加會演的上黨梆子《太行娘親》,是陳素琴的成名劇目之一。在她看來,這部劇在石家莊上演也有著不一般的意義。“《太行娘親》這部劇是反映太行老區抗日題材的現代戲,而燕趙大地的河北人,同屬太行兒女,這里還有傳承的紅色基因,這部劇一定能引起不一樣的共鳴。”
這次來石她也有不一樣的收獲。“開幕式晚會上,我與河北梆子名家彭蕙蘅同演了《大登殿》中的王寶釧,上黨梆子和河北梆子同屬梆子聲腔,有很多相似之處,在合作過程中,我們感覺很和諧,有別樣的韻味,所以相約了要互相學習對方的戲種,以后可以‘反串’。”她笑著感慨,這真是緣分。
“沒想到走著走著,就有了今天的成績”
“上黨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也是全國稀有的五聲腔劇種,有著濃烈的地方戲曲色彩,唱腔板式在梆子聲腔中豐富多彩并獨具特色。”說起上黨梆子,陳素琴雙目炯炯,散發出摯愛的神采,而這份愛從她的童年就已“種”下。
“記得小時候第一次從村里的高音喇叭上剛聽到上黨梆子時,雖然不懂得是什么劇種,但那個咿咿呀呀的唱腔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就想唱、想學。”陳素琴回憶著說,那時候她經常會帶上幾個同學,拿上自制的“道具”,耳朵上掛著用小樹枝條做成的長長的“耳環”,在鄉親們家門口“義演”。
隨著年齡的增長,陳素琴對上黨梆子的喜愛有增無減。1984年,陳素琴毅然選擇了專業學習戲曲的道路,并如愿以償地考入了高平藝校。“那時候生活很苦,但只要能學戲、上臺,哪怕只是當個走臺的宮女,都是開心的。”陳素琴說。
心里放著戲,腳步堅定,成功也不會遠。2002年,她憑借在傳統戲《陳圓圓》及《殺妻》《驚瘋》中精湛的演技,榮獲第十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2018年,因在《太行娘親》中的突出表現及完美演繹,陳素琴榮獲第29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2019年,榮獲第十六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表演獎”;2021年,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2022年,榮獲“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
從一個跑龍套的小演員到“臺柱子”,從“梅花獎”到“白玉蘭獎”、“文華表演獎”……回眸四十多年的從藝之路,陳素琴覺得自己是“幸運”的。“我就是一個愛上黨梆子的普通人,因為喜歡而堅持,因為堅持而堅定,心無旁騖、專心致志,認真搞好每一次創作而已。”她笑稱,沒想到走著走著,就有了今天的成績。
于陳素琴而言,成功似乎水到渠成,但所謂“幸運”背后,必然有不一樣的艱苦和努力。為了演好《太行娘親》中的“趙氏”,陳素琴一遍遍揣摸角色心理,演了再改,改了再演,多少次摔倒爬起、爬起再摔,多少次兩腿腫得如灌了鉛、膝蓋磨爛鮮血流……這也是她對待角色的原則:傾盡全力,讓所飾演的人物飽滿生動、熠熠生輝。
“希望更多人了解、喜歡上黨梆子”
作為著名上黨梆子表演藝術家,陳素琴還有另外一個身份:晉城市上黨梆子傳習所所長。主演、團長一肩挑,在陳素琴看來,這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
在陳素琴的上黨梆子劇團,既有60、70后的成熟老演員,也有80、90后的中青一代,甚至00后的小演員。“我們的隊伍可以說是老中青少四代譜系,后繼有人。”說起團里的演員們,陳素琴頗為自豪,她如數家珍:我們團里的新生力量已經快速成長,不少人先后摘得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獎”、山西省“杏花表演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等獎項。
而說起當初招收年輕演員時,陳素琴說,當時也有人說她傻、自尋煩惱。“2015年,晉城職業技術學院上黨梆子表演專業的30余名學生畢業,我全部招到了團里。”陳素琴說,她也知道人少些,負擔會少些,她也更輕松些。但在她看來,傳統劇種要煥發新的生命力,靠戲也要靠人。
“劇團的發展和傳承,離不開年輕人,不能鼠目寸光,不能光顧頭不顧腚。”除了對團里青年一代的培養外,她還經常去多個專業院校的戲曲班做義務指導,希望上黨梆子后繼有人。
如今,她帶領的劇團形成了以中青年演員為主、行當齊全、角色整齊的演出陣容,用“傳統劇目練隊伍、移植劇目創市場、新創劇目開局面”,傳統戲、現代戲、歷史劇各類好作品不斷推陳出新:以“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為題材的現代戲《沁嶺花開》;以申紀蘭為原型的現代戲《申紀蘭》……“如何用傳統藝術講好當代故事,用地方藝術講好民族故事,這是我思索的重點。”她說,她希望這些與時代相契合的現代劇目,聚焦現實題材,發揮歷史主動,為上黨梆子注入新活力。
無論身份如何變化,無論獲得何種榮譽,陳素琴說,她所心系的唯有小時候第一眼喜歡上的“上黨梆子”。“20歲時,舞臺給我榮耀,觀眾的掌聲讓我滿足,但未真正理解觀眾為何喜歡我;30歲時,曾為戲曲的生存環境憂慮,擔心沒有了觀眾怎么辦,開始認識到觀眾才是演員的衣食父母。”陳素琴說,40歲以后,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她切身感受到藝術來自生活的道理,理解了一個藝術工作者的責任和擔當,未來她想做的事有很多:她想再排幾出特別好的大戲推向全國,她想讓更多人認識、喜歡上黨梆子,她想讓更多人了解上黨梆子的一些演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