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河北新聞網5月8日訊(記者閆漪)今天是第76個世界紅十字日,在這個充滿“人道、博愛、奉獻”的日子,來自河北辛集的志愿者馮博在河北省醫(yī)科大學第三醫(yī)院完成250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的采集,成為河北省第665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以“冀之大愛”為一位素不相識的8歲兒童點燃“生命火種”。
河北省第665例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志愿者馮博。 河北省紅十字會三獻工作事務中心供圖
“我是一名醫(yī)生,救人是學醫(yī)的初衷,這次我只是換了另外一種方式救死扶傷。”31歲的馮博是一名退伍軍人,兩年的軍旅磨礪,鍛煉了馮博的意志,培養(yǎng)了其吃苦奉獻的精神。退伍后考學從醫(yī),現在馮博是辛集市第一醫(yī)院120急救站的一名醫(yī)生。2018年,在單位組織的一次義務獻血活動中,馮博加入了中華骨髓庫,成為了一名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
今年3月,馮博接到河北省紅十字會的電話,他的造血干細胞與一名患者匹配成功。聽到這樣的消息,馮博表現得非常冷靜,和單位提前請好假,他便開始有計劃地調整自己的作息和飲食等,盡力將身體調整為最佳狀態(tài)。
馮博和妻子陳佩。 河北省紅十字會三獻工作事務中心供圖
馮博的爺爺和父親均是醫(yī)生,這樣的家庭氛圍早已潛移默化賦予了馮博“醫(yī)者仁心,救死扶傷”的責任與擔當,“捐髓救人”也因此變得自然而然。所以,當得知要捐獻的消息,家人的第一反應是全力支持。“外行”的妻子陳佩最初擔心不已,但深入了解后,陳佩對造干捐獻也有了科學的認識。此次“捐髓”,陳佩全程陪伴在丈夫的身邊。
5月3號,馮博來到石家莊,進行為期5天的捐獻流程,注射動員劑,提高外周血的干細胞數量。“在這個過程中,感到有些腰疼、頭疼,但想到能夠拯救一條幼小的生命、拯救一個小家庭,這一切都值得!”馮博說。
在捐獻當日,馮博收到了一封來自受捐助者父母手寫的感謝信。“您的大愛和善良讓我們體會到了人間真情,您的這份愛心點亮了一個8歲孩子的第二次生命,給我們這個小家庭帶來了曙光……身為父母,我們也會向您學習,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回饋社會,讓愛心生生不息……”信上句句動情的話語讓馮博和妻子感動不已,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奉獻愛心,收獲快樂與感動的滿足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