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攝制:趙仕嘉
人物印象:
(相關資料圖)
吳桂云,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第25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代表劇目有《鐘馗》《長劍歌》《南北和》《貍貓換太子》《轅門斬子》等。
燕趙都市報縱覽新聞記者旭光
又一次接到采訪吳桂云老師的任務時,一度擔心“無料可挖”。然而事實證明,所謂的擔憂純屬“庸人自擾”,5月11日,在位于石家莊橋西區的吳桂云戲劇家工作室,和吳老師聊她的鐘馗,聊她的愛徒,當然還聊“北方戲窩子”。
談角色:正籌劃“青年搖滾版”《鐘馗》
從藝40年,一出《鐘馗》演了30多年,某種意義上,吳桂云已經成為這個角色的“形象代言人”。
2016年首屆全國梆子聲腔優秀劇目展演閉幕式上,吳桂云表演了全本《鐘馗》,這次在石家莊舉行的全國戲曲(北方片)會演暨梆子聲腔優秀劇目展演,又應邀在開幕式上表演《鐘馗》“院試”一折中賦詩選段,“開幕式要在有限的時間里,把每一個劇種的特點展現給觀眾,我這段表演大約5分鐘,是咱們河北梆子《鐘馗》的經典情節之一。”
在這個片段中,吳桂云扮演的鐘馗要一邊唱一邊寫“一樹梅花一樹詩,頂風冒雪傲奇枝,留取暗香聞廣陌,不以顏色媚于斯”。嚴格來說,這四句唱腔不屬于河北梆子,風格上融入了京韻大鼓和南方絲竹的元素。“我們的前輩老藝術家,覺得這段還用梆子腔去唱的話,老了一些,不太合情合理。為什么?因為要賦詩了,這是一種浪漫的、想象的東西,而梆子是實的。比如,我一念白‘梅花為題’,音樂起,這就是一種意境感。”
據吳桂云介紹,《鐘馗》這部戲1985年創作出來之后,這段唱腔很快流行于北京的各大藝術院團。“這段創作很成功,很吸引人,30多年沒改動過,這就是我們前輩藝術家的智慧。你聽第一句‘一樹梅花一樹詩’,是不是和駱玉笙先生唱的《四世同堂》那個‘仇恨燃九城’的旋律很像?”
這次會演,不同劇種的多位名家說得最多的詞就是“守正創新”,還召開了專門的研討會,對此吳桂云也持同樣的觀點,并且強調“正”是根本,只有守住“正”才能有“新”。事實上,《鐘馗》也一直緊跟流行風向,并且恰如其分的植入表演之中,“20世紀80年代,曾經流行迪斯科,《鐘馗》便加入了這些元素,其中‘洞遇’一場,小鬼的舞蹈用得最多;撞柱那段則用了霹靂舞的燈效,深受觀眾喜愛,我也是因此喜歡上這部戲的。”吳桂云說,“我們開始籌劃青年搖滾版《鐘馗》,這種現代流行藝術與傳統藝術相結合的新穎構思已經形成,希望能夠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關注河北梆子。”
談愛徒:梅花獎表現“超出想象”
5月10日晚上,吳桂云陪同愛徒郝士超參加完在廣州進行的第3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評選之后,坐高鐵返回石家莊。
郝士超是河北梆子的優秀青年代表,也被視為下一任“鐘馗”的最佳人選之一,這次沖擊梅花獎表演了三折戲,一折《林沖夜奔》,一折《野豬林·白虎大堂》和一折《瓦橋關·血戰瓦橋》。“折子戲是最難演的,是每個大戲最精彩的部分,主要展現一個人的全部技能,幾乎沒有喘息的時間。”吳桂云說,“行內有句話叫‘男怕《夜奔》女怕《思凡》’,懂戲的都知道《林沖夜奔》的難度和含金量有多高,因為需要演員載歌載舞,無論是專業技巧,還是人物塑造、體力耐力等方面,都要展現得淋漓盡致。”
對于郝士超這次的表現,吳桂云用了“超出想象,超級完美”來形容,1200人的劇場座無虛席,而且很多年輕觀眾。演出《林沖夜奔》一折時,郝士超尚未出場,只在后臺內喊了一聲“啊哈”(行業術語“悶簾”),立刻引得滿場喝彩。“本來我還擔心廣州觀眾是否認可咱們河北梆子,萬一冷場多尷尬,這一下我就徹底放心了。”吳桂云說,“郝士超出來后,我一看那個狀態,氣定神閑,步伐穩健利索,不慌不亂,動作扎實、規范、飄逸、瀟灑,原本預計全場能有5至7個‘好兒’就夠了,結果一出場一亮相就有3個‘好兒’。我左邊是江西觀眾,一個勁說‘比雜技還好看’,右邊的廣東觀眾則說‘河北梆子太好了’。散場的時候,好多觀眾擁到了舞臺前面,要和郝士超合影簽名,一些小姑娘都激動哭了,那種熱烈的氛圍也把我感動哭了。”
5月12日,全國戲曲(北方片)會演暨梆子聲腔優秀劇目展演閉幕式上,河北梆子的老中青三代演員同臺表演經典劇目《寶蓮燈》,郝士超扮演劈山救母的沉香。而早在2008年一次演出《寶蓮燈》時,吳桂云就對郝士超有過唱法上的指點,“當時我覺得這個孩子武功非常好,但唱的方面有些欠缺,有可能影響到他的藝術生涯,我就和他進行了交流,告訴他一些我的看法,努力把最好的聲音留給觀眾。”
談戲曲:擁有北方“最好的土壤”
吳桂云說,這次在石家莊舉行的全國戲曲(北方片)會演暨梆子聲腔優秀劇目展演影響很大,起碼讓全國人民知道了河北梆子在河北,“北方戲窩子”也在河北。
“毫無疑問,咱們河北就是名副其實的‘北方戲窩子’。”吳桂云說道,“俗話說,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而河北擁有北方戲曲最好的土壤。我的老家在任丘、高陽、雄縣、安新一帶,現在歸雄安新區,小時候每次放假回家,鄉親們知道我學唱戲,就說給唱一段吧,我們家院子里、墻頭上都圍滿了人,他們高興得不得了,直到現在還記憶猶新,鄉親們都說‘咱們的家鄉可是個戲窩子啊’。”
但是,年齡尚小的吳桂云,當時并不明白什么是“戲窩子”,更不明白這三個字意味著什么,直到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才有所感悟。“可以這么說,上至北京上海這樣的大都市,下到偏僻的山村,不管在什么地方,不論是什么劇種,不拘規模人數,只要有戲曲院團,里面肯定能找到河北戲曲人的身影。比如這次會演,好幾個院團領導就是咱們河北人。”
為什么河北盛產戲曲人才呢?追本溯源,在于這里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根基和良好的傳承。“早年間有這么一個說法,叫北京學戲,天津唱紅,上海掙錢。河北正好處在這個區域,尤其是大清河兩岸那一帶氛圍非常好,堪稱戲曲人才基地,培養了無數名角,撒遍全國。直到現在,還經常有外省市的劇團去那里尋找好苗子,包括我們河北梆子劇院前年也去那里招了二三十個孩子。”
5月12日,全國戲曲(北方片)會演暨梆子聲腔優秀劇目展演便將落下帷幕,但曲終情未盡,吳桂云說:“衷心希望全國的戲曲人,多來河北這個‘北方戲窩子’進行交流,感受一下河北戲迷和票友的巨大熱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