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今年“世界家庭醫生日”的主題是“簽而有約 共享健康”。我國從2016年開始全面推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截至目前,全國已組建超過42萬個家庭醫生團隊,為簽約居民,特別是慢病患者、老年人等重點人群提供醫療衛生服務。(據央視新聞客戶端5月21日報道)
家庭醫生并非“私人醫生”。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是居民通過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簽訂一定期限服務協議的方式,與家庭醫生建立長期穩定的契約關系。自2016年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全國開展以來,各地不斷創新家庭醫生服務模式,為居民提供周到、便捷的醫療護理服務。這種近在咫尺、“私人定制”式的健康關懷,不僅方便了居民特別是老年人看病,也有利于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推進分級診療,緩解大醫院人滿為患的壓力,滿足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服務需求,對于扭轉醫療資源分布失衡局面,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都有著重要意義。
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一些地方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卻遭遇了“簽約難”或“簽而無約”。特別是一些基層醫生數量有限,本身專業技能也存在不足,導致居民無法對家庭醫生建立信任。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遇冷的背后,暴露出社區醫院能力有限,政策環境對社區醫院支持力度有待加強,相關方面宣傳引導不利,部分群眾健康意識出現偏差等諸多現實問題。
醫療衛生服務直接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基層醫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門人”,基層首診是防病治病的第一道防線。隨著大衛生、大健康觀念日漸深入人心,讓更多家庭醫生當好居民健康“守門人”就顯得愈加重要。一方面,有關方面應積極增加服務供給,加大對社區醫療簽約服務的宣傳力度,擴大服務覆蓋面,并將簽約服務納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考核,多措并舉推進有效簽約、規范履約。另一方面,要積極加強家庭醫生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素質和服務水平,大力培養高素質的全科醫生隊伍,吸引更多優秀的全科醫生扎根基層醫院,讓更多基層群眾共享“健康紅利”。(張西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