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紙做原料,廢水全循環,廢料全利用,河北錦寶石集團從廢舊資源中拓展發展空間
“廢”中取寶 “舊”里淘金
【資料圖】
在河北錦寶石集團生產車間,一條寬5.1米的流水線上,經過烘干、壓光、卷取等工序,一張張黃褐色的包裝原紙源源不斷下線。
作為柏鄉縣龍頭企業,錦寶石集團深耕造紙業20多年,其拳頭產品高強瓦楞原紙、箱板原紙等暢銷全國,用戶不乏格力、蒙牛、君樂寶等知名企業。2022年,該集團上繳稅金4500余萬元,位居全縣前列。
在傳統造紙企業因環保壓力屢遭關停的背景下,錦寶石集團為何能不斷發展壯大?近日,記者走進柏鄉縣,尋找答案。
“造紙業曾是柏鄉縣的主導產業,鼎盛時全縣擁有大大小小的造紙企業七八十家。當時制作工藝簡單粗放,以麥草、秸稈等生料為原料,制漿過程中大量添加化學制劑,極易造成污染。”在集團廠區,記者見到河北錦寶石集團董事長董香文,聽她講述企業轉型之路。
時光回溯到2008年。為落實國家節能減排政策,柏鄉縣決定關停排放不達標企業。造紙企業首當其沖,當年銳減至10家。錦寶石集團與同行們面臨生死考驗。
如何逆境突圍、絕地重生?董香文把希望寄托在廢舊資源再利用上,在全縣率先推動造紙“生改熟”改革。
“所謂‘生改熟’,就是造紙原料舍棄麥草、秸稈等生料,改用廢舊紙箱等熟料。”董香文介紹,采用熟料造紙,不僅避免了化學制劑添加,而且每噸原紙耗水由70噸降到1.5噸。一項工藝革新,使造紙業的高污染、高耗水問題迎刃而解。
變革需要勇氣。在同行們對造紙業前景深感迷茫時,董香文斥資2000余萬元,幾乎掏空家底,購置了“生改熟”所需的低能耗、大寬幅、高車速造紙設備。
踏著節能降耗的時代鼓點,錦寶石集團的投資獲得豐厚回報。
2008年,該集團回收廢舊紙箱10萬余噸,不僅解決了造紙原料問題,還幫助社會拓寬了廢舊紙品回收利用渠道。昔日的污染大戶搖身變為資源循環利用標兵。同時,熟料與生料相比,具有產出比高、韌性強等優點,為生產高端產品提供了條件。錦寶石集團乘勢而上,研發推出了更薄、性能更優的新產品,次年集團總產值實現翻番。
嘗到了資源循環利用的甜頭,董香文更堅定了“廢”中取寶、“舊”里淘金的信心。
如果說“生改熟”是被動改革圖存,推動廢水、廢料循環利用,則是主動節本增效。
造紙過程中產生的廢水需先處理、后排放,既要付出高昂治理成本,又會帶來水資源浪費。如何在廢水循環利用上做文章?2016年,錦寶石集團引進荷蘭帕克公司厭氧水凈化設備,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技改創新,使廢水通過化學反應分離出沼氣等可燃氣體,達到凈化水體和獲取燃氣的雙重效果。
經過不懈努力,2017年,錦寶石集團的工業廢水實現100%循環利用。同時,廢水處理中產生的沼氣,通過低氮鍋爐焚燒生成工業蒸汽,并入管網后直接用于生產。“僅此兩項,每年可節約成本1000余萬元。”董香文自豪地說。
以前棄若敝屣、現在視如珍寶的,還有大量固體廢料。“原來造紙過程中遺留的廢舊塑料等固廢,會被當地煉油加工企業回收利用。然而,隨著相關企業因環保政策被嚴格限制,這些固廢無處可去,在廠區內堆積如山,成為一大難題。”董香文告訴記者。
沒有絕對的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2019年,經柏鄉縣政府牽線搭橋,董香文聯系上了重慶鋼鐵集團設計院專家。專家實地調研后給出建議:將固廢與生活垃圾按科學配比焚燒,不但能解決處理難題,還能把焚燒產生的蒸汽用于工業生產。
當時,國內沒有工業固廢焚燒處理的成熟經驗,董香文幾經輾轉,找到山東一家特種鍋爐公司,合作打造了一款特制焚燒爐。據介紹,這是國內首個以工業固廢和生活垃圾為燃料的焚燒爐。目前,錦寶石集團兩臺焚燒爐常態運行,年產蒸汽80余萬噸,可替代燃煤16萬噸,不僅降低了環境污染,還大大節約了生產成本。
思路一變天地寬。一度走在生死邊緣的錦寶石集團,正在煥發新氣象。
采訪結束后,記者走在廠區,看到新生產線建設現場塔吊林立,車輛穿梭。董香文指著即將完工的廠房告訴記者,新生產線全部采用我國自主研發的智能化、數字化裝備,投產后每年將為集團增創產值25億元。(河北日報記者盧旭東、尹翠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