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南區:不負農時不負春
驚蟄過后,大地回春,農事漸起。豐南區的廣袤鄉村,一幅“人勤春早繪新景,不負農時不負春”的春耕畫卷徐徐鋪展。
在豐南區西葛鎮維農農機服務網點旁的空地上,大馬力拖拉機、旋耕機、播種機停放整齊,負責人曹貴軍正組織人員對農機進行“體檢”。他說:“我們著重對農機進行保養維修,確保農機下田正常作業,不耽誤農時。現在從播種到收獲,全程機械化,效果又好、成本又低,老百姓越來越認可了。”
該區農業部門發動鄉村農機維修網點、農機專業合作社和農機大戶,認真做好農機具的檢修、調試和保養等工作。同時,開展線上檢修及培訓,聘請專家網上指導授課,有效提升農機手安全生產意識和技術水平。
豐南區東田莊鄉昌豐農資店內,各種肥料、種子、農藥等農資一應俱全,不時有農戶到店里選購農資。農資店老板于秀蓮說,“店里光肥料就有十幾個品種,不方便來店里采購的,一個電話過來我們就送貨上門。”
春耕備耕,農資先行。截至目前,該區農業部門已準備化肥3.5萬噸、農藥125噸、玉米種子520噸、棉花119噸、馬鈴薯種薯285噸,為春播生產提供物資保障。
“綁扎和修剪的好壞會直接影響葡萄今年的產量。第一次修剪不合適的,我們要對它進行復剪,讓它的樹形、樹勢都平衡起來,讓萌芽整齊。”豐南區農技專家馮賀敬來到小集鎮龍灣村葡萄種植戶孫德志的溫室做技術指導。
連日來,該區積極選派種植、畜牧、農機等專業技術人員組成“農技服務小分隊”,圍繞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立足農業生產實際,瞄準農業發展所需,深入鄉鎮、田間地頭、大棚果園進行現場指導、現場授課。同時,利用中國農技推廣平臺、微信群等發布種植技術、農產品供求信息等。目前,該區已開展線上技術培訓活動30次,培訓農民1萬余名,幫助解決生產問題80多個。(通訊員張旖旎 杜恩宏 記者閆航)
灤南縣胡許莊村
科技育苗壯大集體經濟
日前,走進灤南縣姚王莊鎮胡許莊村的恒盛育苗基地,一幅“人勤春來早,育苗移栽忙”圖景展現在眼前,大家搶抓農時育秧栽苗,一派繁忙景象。
“我們村的村集體農用地原先都是‘建棚出租’,利用率不高,村集體收益也不高。通過積極探索,我們跳出常規模式,嘗試做起了‘蔬菜育苗’產業,3個溫室每個育苗周期可育苗60萬株,每年三四茬,每茬收入15萬元,每年可增加收益近60萬元,發展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將有限的資源實現了效益最大化。”胡許莊村黨支部書記胡立敏自豪地說。
設施大棚蔬菜種植是姚王莊鎮主打產業,種植面積占比位于我省前列,蔬菜品質享譽省內外,但在科技育苗方面卻是空白。2020年,胡許莊村籌集資金53萬元,建成了“恒盛蔬菜育苗基地”。該基地占地6700平方米,建有高標準育苗室3座,先后進行了辣椒、甘藍、菜花、西紅柿、白菜、豆角、黃瓜等10余個品種的種苗培育,今年育苗90萬株,收益26萬元。
通過開放共享、產業融合、模式再造,胡許莊村探索出集體經濟增收的路徑,為村莊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村里有了錢,村莊環境大為改觀。今年以來,該村投資3萬元在村內栽植法桐、五角楓、衛矛等綠化苗木2500棵,投資17萬元安裝太陽能路燈92盞,投資20萬元硬化路面1400平方米。占地300平方米的黨群服務中心功能齊全,設施完備;標準化村級文化禮堂,是群眾組織活動的好場所,一個村莊美、村民富、村風正的美麗鄉村正在悄然崛起。(記者邢丁 通訊員姚雪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