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這里的枝兒太密了,要剪掉一些老枝,保持棗樹的樹形和合適密度,有利于棗果生長。這些高處的枝條也要剪掉,否則會增加養分吸收負擔,影響掛果和產量。”為有效提升棗農科學化管理水平,促進產業發展、農民增收,3月份以來,唐縣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棗樹修剪技術服務活動。
唐縣地處太行山東麓,全縣山地面積占82%,土質疏松,適宜大棗生長,已有4000多年棗樹栽培歷史。唐縣大棗以個大、核小、皮薄、肉厚著稱。
為促進大棗產業發展壯大,唐縣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建立縣、鄉、村三級紅棗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大力推廣應用優質豐產栽培技術,加強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同時,不斷完善市場開發,先后注冊“黃金峪”和“唐堯”兩個紅棗商標,實現產品品牌化,增加市場競爭力。2010年,唐縣大棗入選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名單。
據了解,為推動大棗產業規模化發展,今年唐縣實施大棗良種示范、標準化技術推廣基地建設項目,爭取省級項目資金200萬元,建立棗樹良種嫁接基地200畝、標準化基地2300畝,涉及黃金峪村、羊角村、上葦村、東口底村、麻黃頭村等5個村。“按照大棗項目生產技術方案要求,目前主要是對示范基地的棗樹進行整形修剪,下一步還要做好春季施肥、中耕除草、秋末深翻、病蟲害防治等工作,通過精心細致的照料服務,確保把示范基地打造成全縣棗業發展的樣板。”唐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技術站站長李建華說。
“棗樹整形修剪是個技術活,以前都是按土辦法給棗樹剪枝,現在有技術專家手把手教我們,教了很多技術知識,以后剪枝就再也不用發愁了。”參與技術培訓的一位棗農說。截至目前,唐縣技術人員開展送技術服務活動11次,完成棗樹修剪2500余畝。
“以前,唐縣大棗主要是銷售初級產品。為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增強農產品附加值,切實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近年來我們大力發展深加工業,目前已取得可喜成效。”李建華介紹,天農果品專業合作社就是代表之一。該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棗農以果樹、資金等入股,建立專業化紅棗基地,對紅棗進行精深加工,實現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的新模式,先后開發出以紅棗、核桃、芝麻等為原材料的棗夾核桃、棗仁派、紅棗養生茶等新產品,并創立“木蘭紅”品牌,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隨著紅棗產業的升級,一年四季都成了農忙季。村民們在合作社工作,每天按時上下班,不出村就能掙到錢。”天農果品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苑金嶺說。
為進一步拓寬產品銷售渠道,該合作社還開辟了電商、直播帶貨等新模式,極大提高了產品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帶動更多群眾實現增收致富。
目前,唐縣紅棗種植面積達17萬畝,年產量3萬余噸,年產值4.2億元,小紅棗成為鄉村振興大助力。(通訊員甄慧帥 楊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