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4月25日報道:劉海粟美術館計劃將松、竹、梅三個中國古代傳統意象的館藏主題作品展形成系列館藏展。今天開幕的“踏雪尋梅:劉海粟美術館館藏梅花主題作品展”為該系列的首展,并已入選上海市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成長計劃。
步入展廳,41幅梅花主題作品讓室內“花香四溢”。從古代至現代的“梅花”,來自黃筌、馬遠、趙孟頫、陸治、唐寅、王素、楊晉、吳昌碩、陳書、金農等名家手筆。劉海粟美術館館長鮑薇華告訴記者,館藏古代作品均為開館以來首次出展,這也是劉海粟美術館開館以來展出古代藏品最多、最集中的一次展覽。
展覽以“晏歲姿”、“淡墨痕”、“萬里春”和“雪未銷”四個板塊展示中國古代傳統意象象征意義的形成、梅花意象的形成及溯源、梅花意象多重含義背后的社會及精神層面因素解析以及意象性創作對近當代的啟發和在當代的現狀,貫穿歷史與今天。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現場還能VR體驗走進古畫,是一種看展“新模式”。
這是劉海粟美術館和上海創圖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制作的踏雪尋梅沉浸式vr體驗。選取了五代藝術家黃筌《寒鴉圖》,原作刻畫了冬日里冷峻的景象,枯木、白雪、烏鴉,荒蕪與生機交織。vr技術通過三維模型制作與《寒鴉圖》完全相同的場景,再現畫中的情境和氛圍,還原畫家當時的視角,讓觀眾得以在畫境中穿梭,踩在雪地上近距離觀察老梅、烏鴉、雪景、天空、遠山,體會畫家的構圖和表現手法。
策展人張我是位90后,在她看來,為何從古至今的中國文人不約而同地選擇梅花作為代表性意象?這種現象何時開始形成?為何這種意象性表達能延續至今?在對梅花主題作品的觀察和思考中,希望觀眾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展覽展至2023年5月14日。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