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實力躋身全省20強,城鄉保障項目達到17項,全縣用于改善民生的投資占公共支出的70%以上;大廠工業園區和潮白河工業區榮獲“中國十大最佳投資環境工業園區”、“中國最具CBD潛質經濟園區”等多項國家級榮譽,項目建設奏強音帶動了財政收入直線上揚;成功舉辦55周年縣慶活動…… 2010年,大廠回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各族干部群眾,著眼“發展跨越、工作爭先”,堅持“全局統籌、重點突破、局部跨越、整體提升、基礎保證”,以做好縣慶工作為統攬,扎實推進“四個突破”、“八項提升”,在科學發展道路上跨越爭先: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0.2億元,財政收入實現5.8億元,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達4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至20939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7696元。其中,地區生產總值、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全市第一,財政收入增速保持全市前列。
園區項目建設超常發展。大廠縣堅持把抓園區、上項目作為加快發展的載體和重點,聚集產業不旁騖,咬定項目不動搖,力促經濟實力新提升。2010年,全縣實施千萬元以上項目累計達到122個。其中,富邦金屬幕墻生產等15個項目躋身省重點建設項目行列,數量位居全市前列;億元以上項目70個,同比增加39個;5億元以上項目逾20個。兩個省級園區實施千萬元以上項目91個,占全縣項目總量的74.6%,園區聚集效應顯著增強。同時,新興產業發展迅速。全縣共實施裝備制造、新型建材、高新技術等新興產業項目59個,占實施項目總量的71.6%。此外,啟動建設了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總投資11.1億元的4個農業項目成功簽約,百畝農業示范園建成投產,成為縣域東部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城鄉基礎功能全面提升。2010年,大廠縣堅持對接北京主導方向,以基礎功能城鎮化為目標,全力實施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攻堅戰。啟動和編制完成了《城鄉一體化規劃》等51項規劃,總投資1.27億元的集規劃展示、宣傳推介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大廠城市規劃館”建成投入使用,全縣規劃體系進一步健全, 成為全省規劃體系最為完備的縣域之一。同時,完成福喜路、大香線兩座下穿京哈鐵路隧道橋建設以及密涿支線連接線、大通路建設、農村道路改造等一批道路建設工程,道路交通條件明顯改善。大廠縣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縣城”稱號,并榮獲市級“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工作進步獎”。
社會各項事業協調并進。大廠縣堅持“決策想民、發展為民、成果惠民”的執政理念,投資2.4億元傾力實施“交通便民、健康利民、教育為民、保障惠民、安居樂民”等五方面惠民實事工程,為全縣各族群眾送上“惠民盛宴”:縣醫院遷建工程進展順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取得實質進展;教育布局調整及校舍安全工程扎實推進;城鄉低保進一步拓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農村干部養老保險和失地農民安置保障不斷深化;就業安置、技能培訓、勞務輸出等工作成效顯著,就業工作有效推進。據統計,目前全縣社會保障已達17項,每年用于民生的支出占公共支出的70%以上。
縣慶活動圓滿成功。大廠縣以“感恩、利民、務實、勤儉”為主題,突出抓好55項縣慶重點工作。經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大通路工程、福喜路北通工程全線竣工通車,華安路、北辰街和臨街建筑物外立面改造全面完成,縣城主要街道兩側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面實施,城市規劃館如期建成開館,財政收入實現預期目標,向55周年縣慶獻上一份厚禮。在圓滿完成縣慶之年經濟社會發展任務的基礎上,還成功舉辦了清真食品文化節、“魅力大廠”文藝晚會、群眾文藝匯演以及慶祝55周年大會等系列活動,全面展示了大廠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發展、建設、民生成果。
對標市委、市政府“勇當京津冀城市群科學發展先行軍”的目標要求,圍繞市委四屆五次全會提出的“加速發展、加快轉型”的雙重任務,1月12日,大廠縣召開縣委九屆七次全會,向全縣上下進一步明確了搶抓新機遇,構建新格局,全力推動大廠轉方式、上水平。針對處于后發階段的現實,進一步明確了“轉”的意義是發展和提升,“轉”的途徑是優化和創新,“轉”的目標是推動綜合實力、產業結構、城市功能、城鄉統籌和人民生活全面上水平。“轉方式、上水平”的根本任務,就是構建以現代工業為基礎、以現代管理為支撐、以現代城市為標志的現代化發展方式,在“十二五”時期基本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基本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基本形成城市主體形態和主導產業形態,基本建立以城市管理為主導的社會管理體系,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十二五”開局之年,大廠縣將重點組織打好抓機遇、大開發的第一仗,全面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的第一仗,創建少數民族自治地方科學發展示范區的第一仗和“十二五”開局的第一仗等“四個第一仗”,努力實現發展上水平、人民得實惠、開發大拓展、環境新變化,向建黨90周年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