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清風送爽,大廠回族自治縣西環路西側,總投資3000萬元的廊坊泰農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建筑工地上彩旗飄飄,機聲隆隆,一派繁忙的景象。“30噸牛糞經過高溫厭氧工藝進行無害化處理,就可以生產出3噸固態有機肥、24噸液態有機肥,產生的沼氣還可以在企業內部循環,用作高溫厭氧工藝的熱源,價值從1800元可以變成51000元。”正在現場指揮施工的該公司張經理向筆者道出了他們“廢”中掘金的奧秘。 畜牧產業是大廠縣的優勢和支柱產業,2004年,該縣牛羊飼養量分別為24萬頭和23萬只,畜牧產值達到6.9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70.2%。在畜牧經濟發展中,大廠縣依托畜牧產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千方百計做大“牛羊”文章。
大廠縣現有玉米地12萬畝,年產玉米秸稈達36萬噸。近年來,該縣積極引導養殖戶合理利用秸稈資源,在全縣范圍內大力發展青貯養畜,并成功引進了投資160萬元的全國秸稈養畜示范項目。截至目前,大廠縣已建成青貯池1400余個,玉米秸稈利用率達到95%,農民每年從中獲利高達2000多萬元。
除了秸稈,大廠縣還把綜合利用目光瞄向了牲畜糞便。大廠鎮河西營村趙德全,自己經營一個養殖場,并在全縣率先建成了沼氣池,牲畜糞便產生的沼氣直接替代了做飯用的煤氣,每年可為他家節約12罐煤氣,節約資金達800余元。在他的帶動下,該村一些養殖戶紛紛效仿建起了沼氣池,就連附近村的一些村民也前來參觀學習。今年,大廠縣又引進了農村沼氣池建設國債項目,準備在全縣25個村,投資790萬元建設沼氣池2500個。
“牛的身上全是寶”,精明的大廠人將“掘金”的目光瞄向了牛羊的各個部位和屠宰加工的各個環節。以前沒人要的牛羊犄角,現在卻變成了夏墊鎮北塢四村的劉克喜手中的“寶貝疙瘩”,這些年他每年收購牛羊犄角達40噸,銷往南方城市,從中獲利高達4萬余元,在他的帶動下,一些人也紛紛加入這個行業,從而形成了一支專門以收購牛血、牛骨、牛蹄甲為主的收購隊伍,每年創造產值達100余萬元。
大廠縣還有一支以制作骨制工藝品為主的專業隊伍,在工藝品市場上遠近聞名。邵府鄉南賈各莊村在這個行業率先起步,該村早在1987年就做起了牛骨文章,他們將牛骨進行加工處理,然后制作成精美的工藝品,銷往海內外,使普通的牛骨登上了高雅之堂,價值從幾元變成了幾千元、幾萬元,目前該村人均純收入達4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