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伊始,內蒙古銀保監局就陸續下發5張行政處罰決定書,直指部分保險公司的農業保險承保理賠檔案存在不真實、不完整問題,涉及機構罰款共計145萬元,個人罰款共計52萬元。
隨著農村金融的普及,農業保險的發展步伐也在加快。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11月,農業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為539.83億元,同比增長19.30%,延續了長期以來的穩健增長態勢。但在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農險也暴露出了一些“病癥”。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庹國柱指出,對于農業保險,監管規則要求“承保到戶”,逐戶收費。但對于大部分經營農險的公司來說,由員工上門收費是很難實現的,部分公司就通過“協保員”逐戶收取保費,從而帶來了假投保、做假檔案、提供虛假信息等問題,保險公司想要認真核查,確認檔案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難度和成本都很大。
3家公司及12名責任人被處罰
開年以來,內蒙古銀保監局共下發7份行政處罰決定書,其中直指險企農險業務存在違規行為的達到5張。
具體來說,2019年1月4日內,內蒙古銀保監局一口氣開出4張罰單,對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赤峰市分公司(以下簡稱“人保財險赤峰市分公司”)及安華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華農險”)三家分支機構進行點名。上述保險公司的違法行為相同,均存在“農業保險承保理賠檔案存在不真實、不完整”的問題。
其中,在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7月31日期間,人保財險赤峰市分公司農業保險承保理賠存在不真實、不完整問題檔案達到419份,占檢查承保理賠檔案的比例為39%。
而安華農險方面,在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5月31日期間,其赤峰中心支公司、烏蘭察布中心支公司、興安中心支公司也分別出現百余份農業保險承保理賠不真實、不完整的問題檔案,占被檢查承保理賠檔案的比例均在15%以上。
1月8日,內蒙古銀保監局再度劍指農險,向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烏蘭察布中心支公司開出罰單,違法內容同樣是“農業保險承保理賠檔案存在不真實、不完整”。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庹國柱分析認為,廣大分散和小規模經營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特征。對于農業保險,監管規則要求“承保到戶,逐戶收費”。但對于大部分經營農險的公司來說,即使服務網絡齊全和完善,由員工上門收費也是很難實現的,部分公司就通過“協保員”逐戶收取保費,初始效果還算令人滿意。后來,協保員開始與村干部聯手,假投保或者做假檔案,提供虛假信息的問題也變得普遍起來。在這種條件下,即使保險公司合規合矩,想要認真核查,確認檔案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難度和成本都很大。他指出:“‘承保到戶,逐戶收費’事實上在很多地方是做不到的。而以村為單位的統一投保方式,則為違規違法問題和檔案信息不真實埋下了禍根。”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對于上述險企存在的農業保險承保理賠檔案不真實、不完整行為,內蒙古銀保監局的規范態度比較明確,合計對5家機構罰款145萬元、對12名直接責任人罰款共52萬元。
專家:讓創新為農險承保理賠違規“破題”
2007年,為推進農業保險順利開展,財政部印發了《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管理辦法》,至今已過去十余年。在這段時間里,我國的農業保險實現了一定的發展。定期發布的《保險統計數據報告》顯示,2013~2015年,農業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分別為306.59億元、325.78億元、374.90億元,年均同比增速達到16.26%。2016年,農業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邁過400億元大關,2016、2017年分別為417.71億元、479.06億元。
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1~11月,農業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已經超過500億元,達到539.8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9.30%。
與此同時,政策對農業保險普及的支持態度也頗為明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財政部資料發現,2017年,中央財政撥付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179.04億元,帶動全國實現農業保險保費收入477.7億元,為2.13億戶次農戶提供2.8萬億元的風險保障,中央財政保費補貼資金使用效果放大156倍。
不過,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農險也難免暴露出一些“病癥”,被內蒙古銀保監局點名的“農業保險承保理賠檔案存在不真實、不完整”就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庹國柱還指出,農險業務要求“定損到戶”,也可能造成違規行為的發生。
對此,庹國柱認為,要在制度創新和產品創新上做文章。例如,努力使不讓農民繳費的低水平保障的保險政策盡可能地發展成區域產量保險、天氣指數保險等指數型保險產品,繞開承保、定損和理賠的現存難題。每經記者 胡楊每經編輯 廖丹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