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保險條款專業性太強、晦澀難懂,保險產品讓消費者“看不懂”的問題長期困擾著保險業。
為根治這一難題,上證報從相關渠道獲悉,根據銀保監會人身保險產品標準化、通俗化、簡單化(下稱“三化”)工作部署,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已于近期向各人身險公司收集保險產品條款,啟動人身險“三化”工作。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表示,保險合同是一個法律文本,對專業性、精確性要求比較高,在承保責任、賠付條件、除外責任等保險條款上,沒有以消費者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表述,導致部分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和法律知識的消費者難以看懂。
“這種情況下,在風險事故發生后,容易出現消費者與保險公司對條款理解不一致的情況,從而引發理賠糾紛。”朱俊生補充道,作為市場主體,保險業應當反思如何在滿足法律文本專業性、精準性的同時,兼顧消費者對文本通俗性的訴求,盡可能使雙方理解相一致,減少爭議和糾紛。
這正是本次人身險“三化”工作的目的。上證報獲悉,保險業協會擬在1-3年內通過制定人身保險產品條款框架、條目示范寫法、標準條款等方式,提高產品條款的可讀性、科學性和合規性,基本形成人身保險行業產品設計豐富、內容規范、格式統一、重點突出、簡便易懂的產品格局。
朱俊生表示,具體而言,在進行條款“標準化、通俗化、簡單化”的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如何保證不損害保險合同本身應有的嚴肅性。
“不只是保險合同,所有法律文本都面臨類似挑戰。”一位行業律師表示,專業術語的運用本就是為了更精確,在通俗化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尺度的把握,避免為了追求通俗化而忽略了法律文本的嚴謹性。
業內人士指出,早在2015年保險業協會就在意外傷害保險領域進行了“三化”工作準備,收集并梳理了來自歐洲、北美、東南亞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款意外傷害保險產品資料,公開出版發行了《意外傷害保險條款國際研究報告》。這些都將為人身險“三化”工作提供有利的國際經驗。
朱俊生表示,如果“三化”工作能夠有效地完成,未來保險條款就會不再那么晦澀難懂,更易于消費者理解合同。這就能減少很多因條款理解不一致而引發的理賠糾紛,更有利于保護消費者權益,同時也更好體現保險公司“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宗旨。(韓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