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下滑,盛洋科技(603703.SH)擬引入戰略股東,以拓寬業務空間和增厚盈利能力。
2月17日晚間,盛洋科技披露股東權益變動。公司控股股東紹興市盛洋電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盛洋電器”)以協議方式,作價2.68億元向國交北斗(海南)科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交北斗”)轉讓其持有的上市公司2297萬股無限售條件的流通股,占公司總股本的7.69%。
以截至去年9月末前十大股東持股靜態測算,上述交易完成后,國交北斗將持有上市公司7.69%股份,成為盛洋科技第三大股東。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上市的盛洋科技在登陸資本市場后盈利能力大不如前。在2018年首虧8990萬元之后,盡管2019年扭虧為盈,但去年前三季度公司凈利潤和扣非后凈利潤僅有507.57萬元、156萬元。
受讓方背靠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
根據協議,此次交易中盛洋科技每股作價11.68元,為協議簽訂前日收盤價格的90%,對應股份轉讓總價款約為2.68億元。
在本次轉讓前,盛洋電器直接持有上市公司23.59%股份,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葉利明、徐鳳娟夫婦為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與其一致行動人共同控制公司42.04%股份。國交北斗未持有上市公司股份。交易完成后,國交北斗將持有盛洋科技7.69%股份,為公司第三大股東。
長江商報記者注意到,此次股權轉讓主要是盛洋電器基于戰略發展考慮,為上市公司引入具有產業協同效應、能助力其拓寬業務空間和增厚盈利能力的戰略投資者,形成多元化的股權結構和市場化的法人治理結構,并通過資源整合、共享,促進上司公司健康發展和實現全體股東利益的最大化。
簡式權益變動報告書顯示,國交北斗為近期新設立的公司,成立于今年2月1日,股東方包括交通運輸通信信息集團上海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交信智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美士弘企業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張敏,持股比例分別為20%、34.286%、22.857%、22.857%。
國交北斗的實際控制人為交通運輸通信信息集團有限公司,天眼查顯示,交通運輸通信信息集團有限公司隸屬于由交通運輸部直屬事業單位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
此外,交易雙方還約定,在股份交割日起的30日內,除非國交北斗事先書面豁免,則盛洋電器及上市公司實控人葉利明將積極促使國交北斗提名的2名非獨董候選人和1名獨董候選人順利當選為上市公司董事,已實現國交北斗戰略入股上市公司的目的。
盈利能力大幅下滑
公開資料顯示,盛洋科技是橫跨有線、無線領域的通信設備生產商。自成立以來主要從事多種射頻電纜及相關配套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屬射頻電纜行業。
不過,上市前一年尚有超過5500萬元凈利潤的盛洋科技,在2015年上市后業績就開始走下坡路。
2015年至2018年,盛洋科技分別實現營業收入3.6億元、4.66億元、8.6億元、5.96億元;凈利潤分別為3501.33萬元、2182.34萬元、2421.72萬元、-8990.94萬元。各年度扣非凈利潤分別為3247.53萬元、2426.21萬元、1352.63萬元、-9502.59萬元,同比分別減少28.26%、25.29%、44.25%、902.53%,連續四年持續下降。
其中,2016年下半年盛洋科技曾嘗試通過供應鏈制造模式新增高端消費類電子產品業務,但此后由于聚焦主業,2018年公司新發展的高端消費類通信產品業務未納入重點經營規劃,導致當期業績大幅減少。同時,由于公司2017年并購的FTA公司經營狀況未達預期,公司在2018年對其計提商譽減值準備,導致2018年出現上市后的首度虧損。
在剔除商譽減值等帶來的不利影響后,2019年盛洋科技成功扭虧為盈,實現營業收入8.34億元,同比增長40.1%;凈利潤386.66萬元,同比增長104.3%。但扣非后凈利潤雖然減虧75.68%,但仍有2311.33萬元的虧損,盈利能力已大不如前。
去年前三季度,盛洋科技實現營業收入5.6億元,同比減少9.68%;凈利潤507.57萬元,同比增長58.12%;扣非凈利潤156萬元,同比增長131.29%。
長江商報記者注意到,2019年以來盛洋科技能夠扭虧為盈,與公司收購的虬晟光電不無關系。
據了解,2018年11月,盛洋科技以2.65億元的價格收購虬晟光電51%股權。彼時,交易對手方作出業績承諾,2018年至2020年三年虬晟光電實現的凈利潤總和將不低于1.2億元。
2018年和2019年,虬晟光電實現凈利潤4005.59萬元、4145.06萬元。以此來看,2020年虬晟光電需實現3849.35萬元凈利潤才可達到業績承諾。
而去年上半年,虬晟光電實現營業收入1.44億元,同比減少21.28%;凈利潤1435.28萬元,同比減少26.85%,約為當年需完成標準的37.3%。
需要注意的是,在虬晟光電并表后,盛洋科技賬面產生了1.71億元的商譽。如果虬晟光電業績不達預期,則將有商譽減值的可能。(記者 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