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北京通州一河之隔的河北三河,曾以“睡城”而聞名:這里高樓林立,數十萬“北漂”在此買房安家,房地產業一度異常繁榮。最火爆時,三河市房地產業投資占比約47%、稅收占比近60%。
受規劃限制,包括三河在內的廊坊市北三縣,一度建設用地緊缺,產業項目落地難。昔日“睡城”,如何借助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擺脫“房地產依賴癥”,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土地嚴重緊缺 “睡城”轉型迫在眉睫
漫步在三河市燕郊燕順路上,放眼望去,就像進入一座“水泥森林”:道路兩側,二三十層的高樓密密麻麻,一些大型小區住戶高達四五萬人。作為近百萬人口聚集地,燕郊大部分居民是外來人口,其中不少人每天鐘擺一樣,北京上班、燕郊睡覺。
作為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燕郊卻是房地產長期“一業獨大”,成為環京樓市風向標。房地產畸形繁榮,雖然使三河經濟實力多年位居河北前列,但也帶來隱憂:實體經濟發展空間受限,產業結構失衡。
為服務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廊坊北三縣(三河市、大廠縣、香河縣)2016年實施規劃管控,此后又實施嚴格樓市調控政策,以往“貼邊發展”“大建睡城”的老路走不通了。以三河為例,2016年至2018年,三河未供應城鎮住宅用地,樓市年交易量從5.1萬多套,斷崖式下跌至不到1萬套,經濟發展也因樓市“冰封”面臨壓力。
2020年3月,國家發改委發布《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協同發展規劃》,為區域協同發展明確了方向。按照有關要求,北三縣開發強度不得超過30%。然而,一些區域目前開發強度已達33%,“減量發展”勢在必行。
近年來,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北京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逐步向北三縣延伸。2019年和2020年,北京與廊坊北三縣集中簽約80多個合作項目,意向投資額超500億元,項目涵蓋高新技術產業、教育、醫療、養老、文化創意、裝備制造等領域。今年5月,三河在北京通州舉辦項目推介會,總投資1335億元的項目簽約。
記者調查發現,北京一些產業疏解項目,在北三縣部分區域曾面臨“落地難”問題。一方面,北三縣土地資源緊缺,北京“放不下、離不開、走不遠”的一些產業疏解項目缺少承接空間;另一方面,當地一些“瀕危”工業企業廠房、土地閑置或低效利用。
面對難題,一場“騰籠換鳥”行動在北三縣展開。三河市委書記劉連杰說,當地著力打破房地產依賴癥,鼓勵引導企業盤活閑置廠房、土地,大力發展科創園、產業園,引進優質產業項目,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
借助京津冀國家戰略 閑置廠房變身科創園
在興遠高科科創園沃爾德弗河北儀表科技有限公司,應用于智慧農業的一臺臺儀器儀表走下產線,銷往全國。“這里配套服務好,企業拎包入駐、輕資產運營,能夠快速投產達效,搶抓市場機遇。”公司負責人鮑晨光說。
走進科創園,記者看到,園區配套了服務企業的各類“共享”設施,包括會議室、數字演播室、咖啡廳等會議展覽設施,以及人才公寓、商務酒店、超市、理發店、洗衣店、健身房、員工餐廳等生活設施。
“讓老板省心、讓企業省錢、讓員工方便。企業需要哪些服務,園區基本都能提供。”興遠高科科創園負責人劉永成說,除了提供辦公和生產空間,園區還能提供財務、稅務、法律咨詢、創業輔導、投融資、京牌商務車租賃等服務。
目前,興遠高科已入駐科技型企業80多家,大部分來自北京。二期擴建項目是河北省重點建設項目,今年將陸續投用。然而,很少有人能想到,這家有著“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級眾創空間”等名號的科創園,是由下馬的高耗能項目“騰籠換鳥”轉型而來的。
興遠高科是三河市科創園發展的一個縮影。通過閑置廠房二次利用等多種模式,三河目前已建成19個科創園,入駐企業780多家,大部分為北京投資企業,畝均投資達400萬元、年畝均稅收50萬元。去年,入園企業利稅18.2億元,占全市稅收收入27.2%。
“工業項目建設周期一般要3年。企業入駐科創園,可省去征地、規劃、建設等環節,拎包入駐幾個月即可投運,滿足了‘時間就是效益’的強烈需求。”劉連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