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邯山區按照“成方連片、組團發展、全域提升”的思路,全力打好“全域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全域建設鄉村振興示范區、全域推進鄉風文明素質提升”等攻堅戰,通過改善農村環境、發展特色產業、提升村民素質“三步走”,讓農村變得更美、更富、更文明。
環境治理讓農村更美麗
為改善人居環境,邯山區從垃圾清理開始,開展“五清三建四凈”工程。
該區積極發動群眾,重點清理農村生活垃圾、村內塘溝、畜禽養殖糞污、殘垣斷壁、雜物;建設小菜園、小游園、小果園;對街巷、坑塘、村周進行清理,并提升環衛公司作業水平,垃圾日產日清,實現清掃、轉運和處理率100%。今年以來,共出動垃圾車2.2萬余臺次、6.5萬余人次參與,清理垃圾3.2萬立方米。
在凈化街道的同時,該區對全域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有效管控,使主城區11個村的污水系統直入市政管網,35個城郊村建好污水處理站和生態濕地;遠郊村道旁修建邊溝,生活污水流排暢通,經過濾后流至坑塘,生活污水得以有效管控;累計完成改廁任務3.8萬座,全域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0%。建設32座糞污集中處理點,為每村配置糞污運輸車,提高廁所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
針對生態、水利和納污功能齊備的166座坑塘,該區實施防護欄安裝、坑塘岸硬化美化、清淤疏浚等工程,建成“河渠為線、坑塘為面、線面相連”的特色農村生態水網體系。同時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開展產業強村、美麗鄉村、文明鄉村、平安鄉村“四村”聯創,啟動16個省級美麗鄉村創建村建設。
該區實施村莊、廊道、林業產業基地、河渠等六大綠化工程,今年完成營造林綠化1500畝。通過以上措施,農村環境大大改善。
特色產業讓農民更富裕
該區堅持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推進河沙鎮新型小城鎮、小堤特色小鎮、渚河源特色小鎮以及花海糧倉、萬畝桃園建設,形成示范效應。
依托省級農業產業園區,同步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引進趙王集團、荀公酒業作為戰略發展合作方,提升了香草湖文化產業、正陽艾草、綠源核桃園和萬畝棗園等產業水平,栽植冬棗、灰棗等果樹1萬余畝,種植香草、艾草4000余畝,實現村民“家門口”就業。核心區——渚河源郊野公園于5月份正式開園,渚河源已經成為西部生態屏障和市內游客觀光旅游采摘的熱門目的地。
依托南堡鄉崔曲、北寨等村傳統栽種桃樹基礎,該區拓展40余個鮮桃品種,栽培桃樹上萬畝,在萬畝桃園示范區連續2年舉辦以桃花文化為主題的鄉村振興成果展和鮮桃采摘節,擴大了南堡鮮桃知名度和影響力,群眾從以往到市內零售販賣到坐地銷售,每斤銷售價格提高了50%,增收1000余萬元。
提升素質讓鄉風更文明
該區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以豐富鄉村文化生活為切入點,通過在農村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等,提高居民素質,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該區以群眾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示范工程為切入點,先后建成平漢戰役臨時指揮部紀念館、邯鄲往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元代文學家張之翰紀念館等一批接地氣、聚人氣的文化展館。實施農家書屋工程,為所有村增配圖書1萬余冊,為重點村配置鑼鼓、電腦、移動音響等各類文化活動器材,保障了村民正常的文化生活需要。
開展“陽光娛樂”系列活動,讓優秀的舞蹈、曲藝、戲劇、書畫等作品走進鄉村。支持各村建立演出隊,構建起了邯山鄉村文化藝術人才庫。
深入開展“除陋習、樹新風”移風易俗活動,實施“黨建、村建、鄉建”工作法,區級干部包片、區直單位包村,通過配強選優村黨支部、村委會和鄉賢理事會,倡導紅白喜事劃定合理標準和規模,形成崇德向善、積極向上的文明鄉風。(記者 方尚俊 通訊員 代國祥 陳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