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開始進入盛果期,每畝收入上萬元不成問題。1200多棵梨樹每棵都是俺家的‘搖錢樹’,結出的果子也是咱洛陽村百姓失而復得的‘寶貝疙瘩’。”初秋時節,信都區李村鎮洛陽村馬場梨種植戶楊挪順驕傲地說,“這果子遠近有名。從7月份第一批果成熟到10月份最后一批果下樹,預約購買的客戶接連不斷。”
楊挪順雖說種梨樹時間不算太長,但他記憶中的馬場梨卻滿是故事。洛陽村位于大沙河老河道沿岸,經過成年累月的泥沙淤積,這里形成了連片的三色沙壤地,為優質梨果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梨樹種植歷史超過500年。“這一帶曾經是御馬場,‘馬場梨’一名由此得來。小時候周邊地里齊刷刷種的全是梨樹,成熟果子又脆又甜……”
令楊挪順念念不忘的“舌尖記憶”,從20世紀80年代起卻漸漸沒落,一度銷聲匿跡。因為觀念轉變、技術跟不上,種梨樹的人越來越少,村里最后的幾棵梨樹都被砍了當柴燒,上好的沙壤地有的種上傳統作物“靠天收”,有的甚至撂荒。
為何不把馬場梨這個“寶貝疙瘩”再請回來?把老祖宗留下的“金飯碗”重新捧起來?近年來,李村鎮黨委、政府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探索發展路徑,引導洛陽村群眾挖掘盤活本土優勢,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發展近郊生態林果業。
經過幾年發展,洛陽村馬場梨種植基地已達1000余畝,發展秋月、玉露香、馬場雪紅等十幾個梨樹新品種,帶動200余戶農民增收。馬場梨種植基地負責人李靜介紹:“去年全村產梨100多萬斤,今年產量預計翻倍,依然供不應求。”
擴大種植規模的同時,當地還通過邀請農林專家授課、開辦科學種植公益講堂為果農提供管理技術服務,提升果品品質。鎮村黨員干部主動當起“農小二”,在產品銷售、宣傳包裝、倉儲運輸等方面給予幫助支持,同時還引導農戶通過電商平臺推介宣傳,搭上互聯網銷售快車……
“果枝修剪、病蟲害防治、疏果套袋,每道工序都精益求精,這樣種出的果子品質好,還能賣上好價錢。”果農劉瑞杰經過幾年學習已經成為果樹管理的“好手”,他自豪地說,“俺的梨賣到了上海、深圳,平均一個梨能賣8塊錢。”
如今,馬場梨強勢“歸來”,成為備受市場青睞的“明星果”,洛陽村黨支部書記李軍生介紹,該村還依托近郊優勢,因地制宜發展鮮桃、大棗等特色果品種植,讓更多農村群眾捧上“綠飯碗”,過上“甜日子”。(記者 齊彥紅 通訊員 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