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寬了,網快了,生活更方便了。”近日,提起全縣深化改革、打通“斷頭路”最后一公里給百姓帶來的好處時,受益于舊路改造的青龍滿族自治縣湯杖子村某企業負責人胡志華贊不絕口。
胡志華所說的舊路改造,就是長25.4公里寬5米,連接木頭凳、鳳凰山兩個鄉鎮的木南線改建工程,這條主干公路將沿線村組串聯為高效便捷的交通網,提升整體形象,便于群眾出行。
鳳凰山鄉盛產品質優良的蘋果、板栗、安梨等水果和藥材,有豐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觀。胡志華依托當地良好生態和省級非遺“老豆腐”優質資源,開辦了一家豆制品加工廠,苦于交通和疫情的影響,企業銷量一直不大。木南線的全線貫通,為鳳凰山鄉的發展打開了一條“加速帶”,年初以來,胡志華不僅線下銷量大幅增加,而且線上還銷售了七八萬元產品,全鄉的快遞驛站已達十幾家,真正實現了“人暢其行,貨暢其流”。
青龍“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特殊地貌,既提供了山水、礦產、農業等諸多優勢資源,也一度受交通阻礙。為全面打通經濟大動脈,青龍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外聯內通”思路,全力構建對外通行暢八方、對內通到家門口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全面促進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
“青龍將繼續以交通運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通過‘交通+產業’‘交通+文旅’‘交通+就業’三篇文章,構建大交通物流格局。”該縣主管副縣長陳坤介紹,目前,全縣改造升級農村公路1288條3157公里,開通班線線路68條,物流貨車、農村客運班車將城里的商品送至村民手中,并幫村民將土特產對外售賣,實現“網貨”和“土貨”購銷的雙向流通。
大交通帶來大變化。目前,青龍共新增市級以上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34家、家庭農場17家,培育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85家、高新技術企業2家。旅游業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曾經“藏在深山人未識”的滿族文化、奚族文化、山水文化、紅色文化、白酒文化等成為青龍旅游打卡賣點,僅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花廠峪革命紀念館,年初以來,就接待來訪人員近7萬人,讓滿鄉兒女端牢了“生態飯”“文化飯”“旅游飯”,使鄉村振興的底氣越來越足。
放眼望去,公路在青龍城鄉間蜿蜒,串聯起一個個產業項目、一處處深閨美景,勾勒出一條全域發展帶。(通訊員崔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