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 孟越 記者茍俊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作為第一資源對營商環境具有驅動作用。而西部欠發達地區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相對落后,受人才流動市場供求規律制約,大量人才“孔雀東南飛”,普遍存在高端人才引進難等瓶頸。圍繞破解瓶頸,陜西省富平縣致力打造“智匯頻陽、懷德聚才”品牌,建強政策硬支撐和環境軟實力兩大系統,堅持機制、政策、發展、服務“四大平臺”齊發力,提升了縣域人才引聚質量,強化了縣域發展人才支撐。
創新機制平臺 確保人才引進有“門路”
【資料圖】
政策好才能優勢足,政策活方有人才聚。經過深入一線、廣泛調研,將本地區人才現狀和問題了然于胸,富平縣建立起契合本地區的政策體系,建立領導小組舉旗定向、聯席會協調決策、人才辦統籌推進、行業部門具體包抓、用人單位主動落實的“五維”運行機制,推行年初明賬、平時對賬、年底結賬清單式管理,構建了科學化定位、高效能運轉、聯動式落實新局面。
健全政策平臺 確保人才引進有“底氣”
抓發展首先抓人才。破解周邊城市同質競爭,建立區域比較優勢,構建以人才強縣26條措施為主、教育衛生48條新政為輔和38項辦法配套的政策體系,健全“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鏈條機制,設立每年1500萬元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帶動資源要素向縣域集聚、向人才集中,撬動用人單位主體主導作用。
廣搭發展平臺 確保引進人才有“舞臺”
既拼政策比服務、也拼平臺比前景。與溫醫大合作建設涵蓋綜合醫學中心、生命健康科普館的“院士之家”,與西農聯盟創建奶山羊和柿子研究院等6個產學研平臺,成功創建3個國家級和9個省級創新創業平臺,13個市級和42個縣級特色人才平臺。組建4個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團、聯鎮聯村聯戶開展技術服務2600余場次,開設“專家講堂”、應季播出現場技術指導培訓節目196期,組團式賦能鄉村振興,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平臺承載的人才開發和創新創業體系。
做優服務平臺 確保人才引進有“溫度”
抓人才首要抓服務。想人才所想、急人才所急,關注保障人才創新創業大事,也細致服務人才工作生活小事。富平縣特別推出“人才政策包”通過“親情式服務”推動人才強縣建設,包括建立優秀人才領導包聯、專項培養、優先提拔等機制,設立人才服務窗口,提供拎包入住公寓、購房補貼,子女按意愿入學、配偶對等安置,享受看病就醫、職稱評審等“綠色通道”,對于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實行一事一議、一人一議、特事特辦。另外,提供每年健康體檢、牽線婚戀交友等服務賦予人才工作“懷德”歷史文化元素內涵,彰顯人才回流“頻陽”情緣情懷,傳承文化記憶、凝聚文化力量,提升人才認同感歸屬感,確保安身安心安業。
近兩年來,富平縣全職引進高層次和急需緊缺專業人才138名,年均增長38%;柔性引進專家54名,年均增長30%,培養人才國家級2名、省級3名、市級38名、縣級拔尖115名、骨干2841名;兌現人才津補貼1000余萬元,已有80名人才拎包入住人才公寓,辦結人才子女入學等操心事106項,選拔100余名人才擔任“兩代表一委員”和領導職務;搭建人才平臺70個,通過獎補發揮平臺引智引項、育才留才、創新創造、成果轉化等作用,開展“揭榜掛帥”項目8個、定制科研課題61個,人才技術創新成果獲國家專利160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6項,研發柿子、羊奶產品20余種,推動“兩大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65億元、120億元。
下一步,富平縣將持續深化機制、政策、平臺、服務四大體系建設,提升政策支撐力、環境軟實力、區域競爭力,擦亮“智匯頻陽、懷德聚才”品牌名片。突出抓好在外人才、企業人才引進培育,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營造人才創新創業良好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