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自然風光和美食之余,在“非遺”項目中體驗傳統文化之美,正成為新的假日風尚。
作為全國唯一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三大項“非遺”代表作名錄(名冊)項目的城市,泉州充分利用當地非物質文化傳承項目,進一步夯實文化影響力。
(相關資料圖)
提線木偶、少林五祖拳、南音、梨園戲、高甲戲……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五一”期間在泉州景區和劇院登場,為游客呈現世遺之城的獨特魅力。
“我們所有的票都銷售一空,每場只能加座,但還是無法滿足觀眾的需求。”泉州市木偶劇團團長、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主任洪世鍵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稱。
“五一”期間,泉州木偶劇院幾乎場場爆滿。 受訪者 供圖 沉浸式體驗“非遺”魅力為應對“五一”到來,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泉州木偶劇團)的50多名演職人員放棄假期休息,從早忙到晚,每天表演多場泉州提線木偶戲——《古藝新姿活傀儡》。在表演者精巧操作下,《馴猴》、《鐘馗醉酒》、《獅子舞》、《小沙彌下山》……一場場精彩紛呈的演出,引來觀眾一陣陣喝彩。
泉州木偶劇團還兵分多路,派演員前往泉州知名的風景區,為四面八方游客表演提線木偶戲。鑼镲鏗鏘,木偶在表演者手里靈動起來,擺出千姿百態的動作,逗得現場游客樂開懷。
4月29日,從浙江到泉州旅游的張江在清源山老君巖廣場休息時,偶然觀看了泉州木偶劇團的公益演出。他原本只是想看看熱鬧,沒想到卻津津有味看到散場,依依不舍,全場演出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鐘馗醉酒》。
“他們的技藝精湛太讓人佩服了,沒想到連倒酒、拔劍和喝酒這樣的復雜動作,他們都能用木偶表演得惟妙惟肖,很過癮。”張江稱,這次讓他沉浸式地體驗了非遺魅力。
今年“五一”期間,泉州市木偶劇團將演出29場,從前3天情況分析,九成觀眾是外地游客。
“從去年底至今,我們節假日演出幾乎場場爆滿。”洪世鍵稱,這既說明提線木偶戲自身文化影響力,也說明了伴隨中國的文化自信,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傳統文化之美。
用旅游激發“非遺”生產力
“泉州提線木偶戲是不間斷傳承史最長,文化積淀最為豐厚的偶戲劇種。”洪世鍵稱。
泉州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源于秦漢。據文獻記載,至遲于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邊地區流行,閩南俗稱嘉禮,數百年形成了一套穩定而完整的演出規制、700余出傳統劇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構成的獨有劇種。
泉州市木偶劇團創建于1952年。建團以來,創作排演了《水漫金山》、《火焰山》、《千桃巖》、《慶豐收》、《太極圖》、《劈山救母》、《馴猴》、《鐘馗醉酒》和《獅子舞》等大批優秀劇目,演出足跡遍及海內外市場,獲得許多獎項和榮譽。
“泉州的提線木偶戲一直都有很好的文化積淀和觀眾基礎。”泉州木偶劇團資深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應鴻稱,學提線木偶至今,他已和這門“一口道盡天下事,兩手撥動古今人”的技藝打了幾十年交道。
“提線木偶曾是很多泉州人童年記憶中的樂趣。”陳應鴻稱,這也讓他從小對提線木偶戲產生濃厚興趣。
1977年,時年12歲的陳應鴻考進福建藝術學校提線木偶班,成為木偶班第一屆學員。該木偶班設立在泉州的千年古剎——開元寺。
從此,他的人生像是被一根線綁定,與木偶拴在一起。如今,他已成長為知名的木偶戲演員,所有人物在他的指尖活靈活現,令人驚嘆。
“演員是在觀眾掌聲中一步步成長起來的。”泉州木偶劇團演員吳曉暉稱,她已經在泉州市提線木偶劇團工作30多年,深切感受到這門古老傳統藝術受眾群正在不斷擴大。
經歷疫情三年,她明顯感覺觀眾對劇場和互動更加渴望了。今年春節,泉州木偶劇團吸引了北京、上海、廣東、浙江、吉林等地游客前往觀看演出。由于觀眾呼聲太高,只能不斷加演和加座。
“春節期間,我連續演了30多場;春節至今,我已表演將近百場了。”吳曉暉稱。
洪世鍵認為,當前泉州木偶劇團的走紅,最關鍵還是泉州的大環境。當地政府正在通過開發旅游市場,進一步激發“非遺”生產力和生命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