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樂篇:詩詞歌賦畫=古人朋友圈?
“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幾乎是現代旅游的寫照,發朋友圈也必不可少。旅程動輒數月、沒有朋友圈的古人,旅途中會做些啥?
魏晉南北朝,名士因追求自然之性而親山近水。“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常乘鹿車,攜一壺酒”(《晉書·劉伶傳》)出游。泛舟、采藥、弋釣(打獵釣魚)、烹茶、飲宴……吟詩作畫、揮毫潑墨更是必不可少。北宋沈括《夢溪忘懷錄》的“行李清單”中除衣物鞋帽、杯碗盤碟、琴棋酒茶,特別注明了攜帶筆墨紙硯,以便記載旅途中詩情畫意和風土人情。
行至名山大川、名園遺址、古剎名寺,常見文人雅士“題詠”之作。“黃鶴樓”便時常出現在詩人口中:唐代崔顥詩中可見“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李白受送別孟浩然時在黃鶴樓上遠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宋代張顒也留下了“萬頃煙云連夢澤,一川風景借西州”等詩句。明清時期,江南文人士大夫好游成風,旅游成為尋找靈感、放松身心的重要途徑。
詩興大發卻沒有“朋友圈”的古人,常將對秀美山河的熱愛吟成詩、作成對,在揮毫潑墨和筆繪丹青中雋永流傳。沒有快捷的交通、精準的導航、完備的設施和服務,但古人克服重重困難“跨省旅游”,行之所至悠然自得的心態,游山玩水皆成詩篇的才情,也成為當下人們旅游的“文化美景”。(孟麗媛)
(綜合自《旅游的定義與中國古代旅游的起源》《論中國古代旅游文學的傳統》《唐代文人的旅游生活與文化》與北京晚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