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消息,世界氣象組織日前宣布,熱帶太平洋7年來首次形成厄爾尼諾條件,這可能導致全球氣溫飆升、破壞性天氣和氣候模式的出現。
當前,高溫熱浪席卷北半球,全球多地接連刷新高溫紀錄。而溫度是對農作物生長影響力最大的環境因素之一。
回溯歷史,在厄爾尼諾模式開始后的一年內,全球非燃料大宗商品價格累計上漲約5.3%。例如,2015~2016年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導致2016年印度小麥減產至少14%,我國大麥產量下降7.3%。
(資料圖片)
?
不同地區受厄爾尼諾影響的程度不同,有些地方會遭受干旱和高溫,如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南亞次大陸和巴西東北部;而在其他地方則可能出現反常暴雨。這種天氣現象對于農產品來說是個噩耗,特別是對咖啡、可可等熱帶作物的生產影響最為明顯。
據歷史經驗,在厄爾尼諾年份里,全球咖啡價格往往會急劇上漲。1997年至1998年期間全球遭遇強厄爾尼諾時,咖啡價格上漲逾200%;即便2009年只發生了較小規模的厄爾尼諾事件,也導致了近100%的價格上漲。同樣屬于熱帶作物的可可豆也將面臨減產2.4%的挑戰,并已在2014年上半年達到兩年來最高點。
除此之外,甘蔗也將因過量降水導致收成下降。雖然甘蔗適宜種植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主要生產國為巴西、印度和中國),但過多降雨會適得其反。白糖市場也不容樂觀:除了咖啡和可可以外,厄爾尼諾還將使白糖價格波動加劇。
總之,在厄爾尼諾事件中各類商品都難以幸免——這就是所謂“黑天鵝”效應!
目前,本輪極端高溫天氣也使得國際農產品市場結構性“升溫”。6月美國洲際交易所可可期貨6月累計上漲超11%。6月國內豆粕期貨累計漲幅接近11%。
隨著地緣政治、通脹以及能源價格的影響逐步減弱,國際糧價自去年高位回落。但極端天氣又給未來糧食供給端帶來不利影響,預計全年糧食價格有望保持較高水平。
對我國來說,厄爾尼諾現象或帶來“南澇北旱”天氣,或對我國農作物種植收獲產生一定不利影響。根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2023年6月中國農產品供需形勢分析,我國玉米大豆產量穩中有升,預計全年主糧供應較為平穩。但后續需要持續關注全球糧食市場運行情況。
落腳到A股市場,歷史經驗顯示,糧食板塊對極端天氣較為敏感。隨著高溫輿情持續發酵,短期糧食板塊或有一定的博弈機會,但持續性主要取決于后續國際農產品價格波動情況。若高溫天對農產品供給造成較大沖擊,那么糧食板塊的持續性可能會更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