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乙二醇是聚酯類產品的重要原料。近幾年乙二醇行業快速發展,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目標,綠色化、高端化、智能化是未來行業發展的主旋律,乙二醇行業產能和產量逐年提升,其中油制工藝為乙二醇的主流生產工藝,乙二醇產業鏈上下游涉及的生產企業較多,同時對于如何實現產業平衡等問題本文也進行了相關探討。
【資料圖】
行業政策背景:綠色化、高端化、智能化是發展主旋律
近年來,我國化纖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70%,化纖占我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的84%,國家對乙二醇行業重視程度顯著提高,在政策層面給予較大指導與支持。2022年4月工信部發布的《關于“十四五”推動石化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加快煤制化學品向化工新材料延伸,煤制油氣向特種燃料、高端化學品等高附加值產品發展。另外,國家對于乙二醇行業制定了細致明確的監管要求,以保障行業的健康發展,2021年12月提出了《“十四五”原材料工業發展規劃》、《“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以及2021年11月的《關于發布〈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2021年版)〉的通知》等。
國家同樣也非常重視乙二醇下游紡織終端市場的發展,2022年10月工信部發布的《關于開展2022紡織服裝“優供給促升級”活動的通知》中指出,推動紡織服裝行業“三品”戰略深入實施,加快數字化綠色化改造提升,助力工業經濟平穩增長,決定在服裝、家紡、化纖、棉紡、長絲織造等行業中開展“優供給促升級”活動。2022年11月工信部發表的《關于印發重點培育紡織服裝百家品牌名單(2022版)的通知》中提到,要培育一批高端品牌,促進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確定124家品牌為重點培育對象。綜合來看,國家層面對乙二醇行業未來發展方向主要為綠色化、高端化和智能化發展,這與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息息相關。
乙二醇產能與產量
中國乙二醇行業年產能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2021年乙二醇產能超過2000萬噸,同比上升32%,2022年12月份起,中國大陸地區乙二醇總產能為2519.5萬噸,煤制乙二醇總產能為1045萬噸,新增陜西榆林化學剩余120萬噸/年的新產能。2023年國內乙二醇預計新投產300萬噸產能裝置,國外預計投產85萬噸產能裝置。中國乙二醇產能區域分布呈現“東多西少”的區域分布格局,華東地區產能分布占比超過50%,是乙二醇產能的主要分布區域,其次是華北地區,產能分布約為14%,而其余地區的產能均不超過10%。
隨著投產裝置不斷增多,乙二醇產量逐年提升。2021年乙二醇產量超過1200萬噸,2022年1-12月累計產量為1327.8萬噸,同比增加137.01萬噸,同比增長11.51%,產量增加較為明顯。2023年1月份乙二醇產量為121.68萬噸,環比下降1.19%,同比增加13.54%。全球乙二醇產量主要集中在沙比克、陶氏、中石化等幾大生產企業。
圖1:乙二醇行業區域產能分布情況
(單位:%)
(數據來源:鋼聯數據)
圖2:2019-2023年乙二醇產量情況
(單位:萬噸)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
制備工藝:油制乙二醇為主流工藝路線
從產業鏈角度來看,乙二醇上游主要是石油、煤炭、天然氣以及甲醇等原材料。中游市場方面,根據乙二醇制備工藝的不同,主要分為油制乙二醇和煤制乙二醇,其中油制工藝又分為石腦油原料法以及乙烷原料法(天然氣制),均是通過生產乙烯經環氧乙烷進而生產乙二醇;煤制工藝包括草酸酯法、甲醇合成法以及直接合成法。油制乙二醇產能最多,且應用最廣,但受制于原油的價格;煤制乙二醇流程短,原料來源廣泛且價格低廉,但環境負荷大,且裝置前期投入金額巨大,成本較高。
截至2月2日,中國大陸地區乙二醇整體開工負荷在62.40%,其中煤制乙二醇開工負荷在56.19%。對于國內煤制乙二醇裝置開工率不高的原因,主要包括其項目投產過多、產品供過于求,并且還和蒸汽消耗高以及無上下游產業鏈正相關,或是項目建在西部,導致運輸費用過高等,同時還受到國家“雙碳”戰略以及企業安全問題、高成本等因素影響。由于煤制乙二醇在生產過程中,副產了不同于石油路線的醛、酸、醇、酯類微量雜質,可能會對高檔紡絲產品染色產生不利影響,因此下游聚酯紡絲企業更傾向于油制乙二醇,大大壓縮了煤制乙二醇裝置的生存空間。基于我國“煤多油少”的能源結構,我國大力推廣煤制乙二醇的生產路線,油制技術和煤制技術已成為我國可以進行規模化制備乙二醇的技術,在“雙碳”的大背景下,綠色、環保、節能將成為乙二醇行業的發展方向。
乙二醇行業公司情況
對于上游原材料市場,石油供應商主要包括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煤炭供應商主要有山東能源、陜西煤業以及山西焦煤等,天然氣供應商主要有中國燃氣、昆侖能源以及華潤燃氣等。在產業鏈中游,主要包括中石化、中石油、恒力石化、浙石化、衛星石化、盛虹煉化等油制乙二醇企業,其中中石化產能有519.5萬噸,浙石化、恒力、盛虹煉化和衛星石化合計產能超過800萬噸;陜西榆林化學、河南煤業、新疆天業、紅四方等煤制乙二醇企業,合計產能有913萬噸。在產業鏈下游,聚酯成品領域,滌綸長絲代表企業有桐昆股份、恒逸石化和新鳳鳴等,滌綸短纖代表企業有中國石化、恒逸石化和三房巷等,聚酯瓶片代表企業有萬凱新材、華潤材料和三房巷等。在乙二醇生產企業中,中石化、衛星化學和恒力等領軍企業生產能力較強,在行業具有一定的規模效應。
從業務占比來看,丹化科技、恒力石化、衛星化學和華魯恒升的乙二醇業務是公司主要業務之一,占比超過40%。從區域分布來看,華東、華北等地區為主要業務所在地。從業務概況來看,丹化科技和華魯恒升等企業重點開展乙二醇制造,東方盛虹和榮盛石化等企業布局上游原油煉化和下游聚酯化纖類產品生產,恒力石化布局下游聚酯新材料生產。
圖3:乙二醇產業鏈相關企業情況
(資料來源:CCF)
當下乙二醇如何實現產業平衡?
首先,對于乙二醇在持續虧損的環境下,裝置卻還在不斷開工和投產,我們做出以下解答。一般來說,利潤與企業開工率存在一定的正向關系,即上游利潤提升時,企業會提高開工率,利潤下滑時,企業會降低開工,但是乙二醇開工和利潤關系不大。第一,一體化乙二醇裝置生產的產品多樣,比如乙二醇、EO、PE、SM或EVA等產品,企業會根據利潤情況和經營環境適當調整產品的生產比例;第二,如果一體化乙二醇裝置一旦停工,便會涉及到當地銀行、政府等部門的詢問與調查,他們需要保障地方的GDP指標;第三,停工會導致產業鏈物料失衡,若乙二醇環節停工,就會導致上游乙烯過剩,是否要從乙烯端開始停工,乙烯端停工的話是否會涉及到原油端。綜上,對于一套乙二醇裝置是否要停車與利潤關系并不大,工廠做出停車決定一定是要經過各方面協調。但是今年乙二醇的利潤預計會有所提升,因為乙二醇企業已經虧損近一年左右,估值已經降至極低水平,工廠已經沒有更多的資金應對虧損,同時需要考慮到整個煉廠的盈虧,新增產能有穩定的輸出,煤化工裝置的開車需要關注利潤和裝置的穩定性,油化工的開工較為順利,整個產量水平處于新高。
其次,對于如何實現產業平衡,一般來說有兩條途徑,一是通過價格來實現,二是當價格途徑行不通時,通過減產來實現。比如,當原料價格乙二醇下跌時,聚酯工廠利潤增加,使得聚酯工廠負荷提升,從而正反饋到原料端的PTA和乙二醇,但是在去年11月份之后聚酯工廠不斷降價,下游終端市場需求卻沒有明顯增加,使得聚酯庫存累庫到30-40天附近,并沒有形成對原料端的正反饋效應。那么在通過價格無法實現產業平衡的狀態下,就需要通過另一條路減產來實現,聚酯工廠減產的目標是降低聚酯成品庫存并且減少虧損,主要關注的指標是成品庫存和長絲價格能否止跌,聚酯工廠放量出貨,成品庫存降低,說明長絲價格已經見底,長絲價格止跌意味著下游能夠企穩,也就意味著整個原料端能夠企穩,這時聚酯工廠便有挺價的底氣,之后就會對原料端形成正向反饋,助推原料端價格上漲,從而實現產業平衡。
(文章來源:西南期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