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13日16時,美元指數徘徊在101.26附近。
自去年10月美聯儲釋放放緩加息信號以來,美元指數從歷史高點114.78回落,累計跌幅超過11.7%。
【資料圖】
但是,美元大幅貶值未能提振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截至4月13日16時,NYMEX原油期貨主力合約報價徘徊在83.1美元/桶附近,較去年10月仍有約7%的跌幅。
“這令金融市場感到疑惑,因為美元大幅貶值理應提振以美元計價的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一位華爾街對沖基金經理向記者直言。
記者多方了解到,這背后,是美國一直在“人為”制造原油供應相對過剩。具體而言,去年下半年以來,美國持續釋放戰略石油儲備(SPR)以壓低油價。
4月12日,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發布最新數據顯示,美國政府的SPR戰略石油儲備庫存較前一周減少160萬桶,創下1983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即使NYMEX原油期貨價格一度跌破70美元/桶,美國政府仍遲遲不愿回購原油SPR,導致金融市場普遍認為原油供應在歐美經濟衰退壓力下持續存在過剩問題,導致油價反彈乏力。”上述華爾街對沖基金經理指出。但這種狀況的最大受益者,卻是美國。
本周,美國勞工部公布最新數據顯示,3月CPI同比漲幅只有5%,創下2021年5月以來最小同比漲幅。其中能源指數當月下跌3.5%,功不可沒。
“隨著OPEC+決定每天減產約160萬桶原油,目前市場正密切關注原油供需關系是否吃緊。”一位大宗商品期貨經紀商告訴記者。但是若美國遲遲不回購SPR,加之歐美經濟衰退風險加大,金融市場普遍預期OPEC+減產只能令油價回升至80美元/桶附近,難以實質性撼動全球通脹壓力反彈。
值得注意的是,越來越多資管機構似乎更愿押注油價與通脹雙雙“回升”。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4月4日當周,對沖基金為主的資管機構持有的NYMEX原油期貨期權凈多頭頭寸較前一周驟增6313.9萬桶,占到全部凈多頭頭寸的35.7%。
“這背后,是新一輪通脹交易正在興起,越來越多資管機構都認為油價與美元雙雙回落的時代即將結束,理應恢復到美元跌油價漲的常態。”這位大宗商品期貨經紀商指出。
油價下跌頹勢持續
上述華爾街對沖基金經理向記者表示,過去半年以來,華爾街都在討論一個有趣話題——為何美元下跌無力阻止油價下跌頹勢。
“不少量化投資基金因此吃了大虧。”他指出。在美元指數從114.78一路跌至101.26期間,不少量化投資基金因美元下跌而技術性買漲油價。但面對跌跌不休的油價,他們只能一次次止損離場。
NYMEX原油期貨主力合約報價在3月下旬一度跌至64.36美元/桶的年內低點,在這位華爾街對沖基金經理看來,油價之所以無視美元貶值與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升溫而持續下跌,一個深層次原因是美國一直在持續拋售戰略石油儲備(SPR)。
目前,市場普遍認為美國政府的 SPR拋售平均價格約在95美元/桶,但由于美國政府的不斷拋售,導致市場普遍認為原油供應相對過剩,且隨著歐美經濟衰退風險加大,原油供應過剩狀況正在不斷加劇,導致原油期貨價格隨之不斷下跌。
這無形間造成“螺旋效應”,即市場認為原油供應過剩,就會不斷沽空NYMEX原油期貨壓低油價,而油價持續走低,反過來又印證市場對原油供應過剩的判斷,令油價進一步下跌。
這種螺旋效應的最大受益者,恰恰是美國自身。今年以來,美國CPI同比漲幅持續走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能源指數逐月走低。越來越多華爾街金融機構發現,在美國住房、醫療、旅游等服務領域通脹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促使美國CPI同比漲幅走低的最大貢獻者,就是能源等商品通脹率。
“這或許也是美國遲遲不愿回購SPR的主要原因。”上述大宗商品期貨經紀商分析說。去年10月,美國政府曾表示計劃在NYMEX原油價格觸及67-72美元/桶期間,開始回購SPR,一個月后美國政府再度重申當油價穩定在70美元/桶時,能源部將回購SPR。
但是,至今美國政府遲遲沒有回購SPR動作,導致市場依然認為原油供應相對過剩并持續壓低油價,令眾多基于美元貶值而買漲油價的對沖基金只能“認賠出局”。
直到OPEC+決定每天減產約160萬桶原油,市場才真正意識到只有原油供應過剩局面改變,美元下跌對油價的提振效應才能逐步顯現。
CFTC數據顯示,截至4月4日當周,對沖基金為主的資管機構持有的NYMEX原油期貨期權凈多頭頭寸較前一周驟增6313.9萬桶。
這背后,是越來越多對沖基金開始重新審視 NYMEX原油期貨的合理估值——他們普遍認為此前跌跌不休的油價,似乎沒有將美元貶值因素納入其中。
但是,只要美國政府遲遲不回購SPR,油價仍很難回歸到對沖基金認可的95美元/桶合理估值(結合美元貶值因素)。這無疑有助于美國繼續規避通脹反彈風險。
食品價格回落壓低通脹成效甚微
無視美元貶值而跌跌不休的,除了原油,還有農產品。
4月7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全球食品價格指數(由谷物、植物油、乳制品、肉類、食糖等五類農產品價格指數加權平均數構成)連續12個月下降,較一年前的歷史高點下降約20.5%。
但是,農產品價格回落對遏制通脹的推動效應,卻遠遠不如原油。
數據顯示,在截至3月份的過去一年時間,歐元區食品、酒精和煙草價格漲幅達到15.4%,完全抵消能源價格降幅(0.9%)。同期美國能源指數下跌6.4%,但食品指數同比卻大幅增長8.5%。
記者獲悉,究其原因,一是從農產品原料到終端食品的價格傳導,存在一定的滯后效應,目前歐美食品指數依然在反映去年農產品價格上漲成本;二是受能源、勞動力、運輸與加工等其他成本抬高,終端食品價格指數也必然水漲船高。
值得注意的是,歐美政府將食品指數上漲歸咎于食品加工企業正在攫取更大利潤。
Pantheon Macroeconomics經濟學家Claus Vistesen表示,“如何解釋食品指數上漲與農產品原料指數下跌的巨大反差,唯一的答案或許是食品加工企業利潤正在擴大。”
歐洲央行執行委員會委員Fabio Panetta警告稱,目前市場存在“利潤-物價的螺旋上升”,即食品加工企業為了獲取更大利潤而不愿給終端食品降價(借口此前農產品價格上漲推高了生產成本),但此舉導致歐洲核心通脹率回落速度變得更加緩慢。
記者注意到,目前眾多歐洲國家正著手解決這個問題。
3月,法國政府與當地主要零售商達成協議,要求后者將食品價格保持在相對低位。此前,挪威政府與連鎖零售商就食品等關鍵消費品價格上漲問題進行了磋商,希望這些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確保其獲取利潤同時不要損害消費者利益。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要徹底解決食品指數居高不下問題,另一個關鍵措施是加大全球農產品的流通。7月以來,受西方國家制裁影響,眾多歐美糧食貿易商紛紛削減俄羅斯業務,導致俄羅斯小麥等農產品出口操作難度加大,無形間又加劇了全球糧食危機,令食品通脹壓力悄然升溫。
“不少對沖基金同樣在等待抄底買漲農產品的機會,因為他們知道當前以美元計價的農產品估值并未反映美元貶值影響。”前述華爾街對沖基金經理指出。但這無形間也給全球央行貨幣政策造成更大的挑戰。
英國央行首席經濟學家Huw Pill此前表示,無論食品價格上漲,還是俄烏沖突,或是企業增加利潤的投機行為與氣候變化,全球央行都可能不得不以更高利率“應對”,但這勢必給全球經濟復蘇帶來更大的壓力。
他指出,實際通脹率與全球央行設定的2%通脹目標存在持續偏離,還可能促使民眾行為發生變化,導致更持久的通脹狀況。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