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法官在場,調解協議經過法院確認,是有強制執行效力的!”木工小趙和工友們在一起勞資糾紛中,對調處后的執行效果心存疑慮。上海市公安局奉賢分局金匯派出所副所長游強的話給了工人們一顆“定心丸”。
今年以來,上海虹口警方推出派出所、司法所、律師事務所“三所聯動”機制,整合公安民警、調解員、律師三方力量,傾聽群眾訴求、提供法律服務,努力讓矛盾糾紛化解于萌芽狀態。
“三所聯動”在全市推廣的過程中,上海奉賢警方繼續探索創新,將法官、法庭引入基層糾紛調解第一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再添一股新力量,新時代“楓橋經驗”開啟新篇章。
(資料圖片)
據統計,上海奉賢警方已試點依托“三所一庭”機制成功化解各類矛盾糾紛800余起,110矛盾糾紛類重復警情、侵權類案件發案量分別下降了11.3%和26%,矛盾糾紛調解率同比上升了3.7%。
一紙調解協議消融三尺寒冰
“親兄弟也要明算賬!”一對王姓兄弟因為父親留下的自留地權屬問題發生沖突。柘林派出所接警后,就矛盾與司法所進行會商研討,發現兩人執拗于“討說法”,始終不能釋懷。
如果只針對兩人肢體沖突導致的人身損害依法處罰,并不能真正化解糾紛,反而可能導致矛盾升級。派出所想到了上海郊區獨有的法院“派出庭”機制,嘗試引入法院法庭的聯動調處,通過“三所一庭”四方力量讓糾紛調處更具法律權威和效能。
法官介入后,針對此案涉及的《繼承法》《物權法》等法律問題,為兩兄弟深入剖析,明確兩人權利義務的同時,在道德倫理層面也開展教育說理。兩人聽后深受觸動,經過多方努力,法庭通過司法確認“書面協議”,王家兄弟最終點頭認可,握手言和。
“哪些部門參與調解,要基于矛盾糾紛的性質和調解難度綜合判斷。”柘林派出所所長汪培敏告訴記者,以往糾紛調處過程中,民警到場、律師坐堂、調解員勸導這“三所聯動”就能解決絕大部分矛盾,但對涉及群眾重大利益的問題,有時還是有些“力不從心”。這時候及時提級啟動“三所一庭”機制,讓法院、法庭及時介入,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調解,加上法院法庭的一錘定音,真正起到了定爭止紛的作用。”據汪培敏介紹,通過這種分級調解矛盾的“正確打開方式”,柘林派出所近一年內化解矛盾糾紛103起,地區矛盾糾紛類重復警情量、侵權類案件發案量實現雙下降。
民事一審訴訟案件量持續下降
最近,奉城人民法庭派法官走進派出所交通事故調解室,參與一起交通事故糾紛調處。
從以往判例入手,法官通過權威法律解釋,引導事故雙方作出合理合法的訴求,快速促使當事雙方達成一次性賠付的和解協議。基層民警紛紛感慨:法官的介入為調處疑難矛盾提供了有力支撐,“大家的底氣足了”。
同樣的感受,很多處于矛盾調處一線的人都有。塘外村村支書張兵告訴記者,農村碰到的各類鄰里和家庭糾紛特別多,“清官難斷家務事,缺乏專業法律知識的村干部總感覺使不上勁。”如今這一“心結”已徹底打開。“矛盾調處過程中,將法庭的‘剛性’優勢,與司法所、律師事務所的‘柔性’宣教引導優勢相結合,形成警調、訪調、訴調、仲調相互支撐,讓基層干部開展群眾工作更有底氣。”
對于法院來說,“三所一庭”沒有帶來工作量的攀升,相反很多糾紛被化解于源頭,消弭于無形。奉賢區新城人民法庭法官陳蓓認為,提級化解糾紛調解工作對于緩解地區法院審判壓力的作用已見成效。“我們的民事一審訴訟案件量已呈持續下降態勢。”
專業人士更需要專業素養。柘林司法所所長潘蓓告訴記者,在引導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的同時,司法部門也通過“三所一庭”法律課堂的全面開講,不斷提升調解組成員的職業素養與專業能力,進而推動全民“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民警、律師、司法干部和法院工作人員,都要定期參加主題培訓以案說法,學習婚戀情感、鄰里關系、用工糾紛等矛盾的法律知識和調解技巧,通過典型案例的不斷交流研討,更多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經驗被用于調解實踐中,實現良性循環互動。
新民晚報記者 潘高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