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胡楊
(資料圖)
又一家銀行系理財子公司迎來“新帥”。日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浙江監管局發布公告,核準李俊的杭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杭銀理財”)董事、總經理任職資格。
《中國銀行保險報》記者統計發現,今年以來,包括招銀理財、廣銀理財在內的理財子公司先后出現總經理(總裁)更迭,興銀理財、渤銀理財、貝萊德建信理財等高管層人事同樣有所變動。
銀行業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理財子公司脫胎于母行,具備體系化運作、合規文化、風險意識等商業銀行的傳統優勢,而人事上的調整換新,也體現著理財子公司用市場化機制激發人才活力,以匹配財富管理市場客觀運行規律的態度。
多家理財公司總經理換新
李俊此前擔任杭州銀行資金營運中心總經理,于2020年8月31日取得任職資格。公開資料顯示,杭銀理財成立于2019年12月20日,目前注冊資本10億元,為杭州銀行全資子公司。截至2022年末,杭銀理財未經審計總資產36.66億元、凈資產31.03億元,2022年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0.59億元、凈利潤13.62億元。2022年末,杭銀理財存續的理財產品余額3599.02億元,較上年末增加531.81億元,增幅17.34%。
除杭銀理財外,招銀理財、廣銀理財今年也相繼迎來新任總經理(總裁)。今年4月,招銀理財董事、總裁吳澗兵的任職資格獲得監管核準;6月,廣銀理財總裁祁一飛離任。值得一提的是,有望接替廣銀理財總裁一職的李宇也出身母行資金營運中心,原為廣發銀行資金營運中心總經理。
官方履歷顯示,吳澗兵1997年4月加入招商銀行,曾任招商銀行董事會辦公室副主任、運營中心總經理等職務,2019年加入招銀理財,出任監事長一職。李宇自2022年3月廣發銀行資金營運中心開業之日起便擔任廣發銀行資金營運中心總經理。
理財公司應以市場化機制激發活力
理財業務公司制改革是資管新規的主要成果之一。2018年12月以來,共有31家理財公司陸續成立,機構隊伍的專業化、特色化水平持續提升。現階段,理財公司已成為銀行理財市場上最重要的參與主體。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理財公司存續產品數量和金額均最多,存續產品1.62萬只,存續規模20.67萬億元,較年初下降7.09%,同比增長7.99%,占全市場的比例達到81.55%。
具體來看,股份行旗下的理財公司表現亮眼。截至2022年末,披露相關數據的理財公司中,共有9家理財產品管理規模超1萬億元,其中興銀理財和招銀理財產品管理規模超2萬億元。
從今年的情況來看,股份行理財公司在高層人事調整方面也相對積極,這或與股份行理財公司擁有較為領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有關。在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之前,商業銀行受制于自身資源稟賦,理財規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表內資產負債規模和客戶資源積淀,國有大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普遍更高。
“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陸續成立,銀行理財的行外代銷渠道打開,在市場化經營機制激勵作用和精細化管理能力提升的雙重助力下,股份行理財子公司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實現了管理規模的‘超車’。”在華夏理財ESG事業部總經理助理鄧文碩看來,作為銀行理財行業最具發展活力的一類經營主體,股份行理財子公司必須繼續加大體制機制創新,破除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之間的“發展藩籬”,以投資思維替代信貸思維,從看存量資產向看預期現金流升級,以“用績效說話”替代“論資排輩”,從金字塔層級管理向扁平化投資經理負責制升級,用市場化機制激發市場化人才的擔當作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