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背景下,再制造已成為備受關注的朝陽產業,也被列入了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國家發改委在全國批準建設了4家國家再制造產業示范基地,河北省河間國家再制造產業示范基地是黃河以北唯一一家。
河間市現有再制造企業466家,從業人員5.2萬人,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89.8億元,上繳稅金5860萬元。近日,記者來到河間,親身體驗再制造產業的神奇之處。
神奇再制造
在位于京津冀再制造產業技術研究院樣品展室,桌面上擺著數十種形狀各異的零件,研究院院長張偉拿起一個巴掌長、1寸寬、2至3毫米厚,有一定扭曲的梯形銀白色金屬片,對記者說:“這是軍用飛機發動機里面的葉片,由特別合金制成,單片價值上萬元。”他指著葉片前端一個角說:“由于長時間高溫、高速氣體沖刷,這個角被打掉了,葉片也就報廢了。我們利用特別的材料,通過‘增材再制造’的工藝,讓這個角再‘長’出來,現在這個葉片的性能已經不比新品差了。”
在滄州格銳特鉆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指著一個直徑30厘米左右金燦燦的鉆頭說:“這一個鉆頭要100多萬元(人民幣)。”鉆頭是石油、市政等工程鉆機上最容易磨損的部件。以前,鉆頭使用磨損后,只能進行簡單的修復或直接廢棄。目前,格瑞特公司掌握了剛體敷焊二次強化、胚體熱熔二次塑型、金剛石復合片冷壓二次鑲嵌等先進的再制造技術,通過再制造技術生產的鉆頭,成本僅為直接生產新品的30%。
目前,河間再制造產業基地已經掌握了先進增材制造技術,解決了鐵、鈦、鋁、鑄鐵基產品的體積損傷修復難題;應用自主開發的先進真空沉積、電刷鍍、熱噴涂技術,解決了孔、軸、箱體類結構件表面強化、修復再制造難題;圍繞高端大型裝備核心部件,開發高效射流清洗技術,實現了裝備核心部件表面清洗與預處理一體化;研發先進無損檢測與評估技術,解決重大裝備關鍵部位的質量評定,河間市的再制造產品,已經廣泛應用于海洋石油開發、飛機噴氣發動機等高精尖裝備上。
規模再制造
在位于河間市的河北長立汽車配件有限公司,記者看到一個上下兩層和足球場差不多大小的巨大廠房,公司總經理侯歡說:“這是我們汽車起動機和發電機的再制造車間,我們一年生產的再制造汽車的起動機和發電機達300萬臺/套。”長立公司把回收的汽車起動機、發電機,通過進行拆解、清洗、檢測、換裝新軸承和新電器元件等再制造過程,生產出的起動機發電機性能優于原型號新品。
來自河間市工信局的資料顯示,河間再制造汽車起動機、發電機占全國市場份額的80%以上,年產量達1400多萬臺,其中30%以上的產品出口,是世界最大的汽車發電機、起動機再制造基地,年出口總額5000萬元美元。除此之外,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品已經拓展到變速箱、羊角軸、離合器壓盤等十多個種類、上千種規格,在國內再制造市場占有率接近8%。
華北油田采油三廠現役機抽油機所用的三相異步電機改用京津冀再制造產業技術研究院生產的再制造高效電機后,節能效果超一級。該院研發部部長劉宏偉說,我國現在存量普通效率三相電動機約15億千瓦,按其中有1 /4 可進行電機永磁化再制造計算,約有3.75億千瓦,按再制造后綜合節電率10%、年平均運行時間5000小時計算,再制造完成后可實現年節電1850億千瓦,相當于節約標準煤 74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9億噸。
希望再制造
據介紹,截至目前,國家已出臺了再制造專項政策法規近30項。近年來,再制造產業集聚化發展趨勢明顯,產品種類持續豐富,產業規模迅速壯大。
河間市引進“裝備再制造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與“機械產品再制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兩個國家級研究平臺核心技術團隊,建立京津冀再制造產業技術研究院,并成立徐濱士院士工作站,助力產業創新發展。其中,再制造研究院已成為亞洲第一、世界前三的再制造技術研究中心。
目前,河間汽配再制造已擁有相當成熟的換件修理法、尺寸修理法、表面精密處理等再制造技術。如長立、江輪、迎輝等骨干企業擁有以表面工程為基礎的再制造技術,可恢復產品的質量標準和尺寸精度,而且在恢復產品性能上達到原型新品件水平。河北長立汽車配件有限公司是專業生產再制造汽車起動機和發電機的現代化綠色能源科技型企業。滄州格銳特有限公司是河間鉆采業再制造的龍頭,現已具備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資質,公司已具備自主研發創新產品能力,通過再制造,產品增加值更高,性能質量更穩定,信譽度更高。
2019年4月,河間市再制造產業集群被認定為第三批智慧集群建設試點。2020年3月25日,研究院牽頭申報的“廢舊智能裝備機電一體化再制造升級技術”項目成功獲批,是省2020年度資源環境領域唯一獲批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記者 鄭建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