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礦山3萬多畝,完成營造林面積468萬畝,2020年底全市林木覆蓋率達到34.1%;實施“三環”暨環城區、環縣城、環村林建設,編織環城生態林網,累計完成廊道綠化總里程3158公里;建成水系綠色長廊,開展“千村綠化”工程,建成國家級森林鄉村57個……如今,走進滏水之畔的邯鄲,從城市到鄉村,所到之處,無不蕩漾著令人陶醉的綠意,到處是綠樹成行,遍地是芳草如茵。
邯鄲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2013年謀劃啟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2017年正式編制實施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總體規劃,2020年在全市范圍內啟動國家和省級森林城市建設,把城鄉綠化與產業發展、城市建設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全面開展森林網絡、森林健康、生態福利、生態文化等建設,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宜居、宜業、宜游的綠美邯鄲煥發出勃勃生機。
活化載體做足綠色文章。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中,該市堅持以擴大綠化總量、提升綠化質量為重點,改善城鄉生態環境、增進人民福祉。突出山區綠化,在做好深遠山區飛播造林、封山育林工作基礎上,采用魚鱗坑加育林板的栽植模式確保成活率,目前已打造叢臺區紫山公園、武安市九龍山礦山生態修復公園、峰峰礦區萬畝秀林等。突出村莊庭院綠化,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營造庭院深深、綠樹成蔭、村在林中、人在綠中的美麗宜居鄉村。突出廊道綠化。堅持“高大密厚彩”原則,對高鐵、高速、國省干道路段,高標準補植補造,打造生態景觀綠廊。突出主城“鮮花扮城”綠化,連續兩年開展“鮮花扮城”行動,提升城市顏值,今年已種植各類花卉13.5萬株,栽植花灌木10萬余株,打造了人民路玉蘭花街、趙都路海棠花街等特色街道。
城鄉共筑全域生態體系。該市按照“一屏一圈一軸、十廊串城聯網、百鎮千村多園”的生態建設布局,堅持西部山區擴綠量、城區及周邊提綠質、東部平原增綠效,突出“文化+綠化”“綠網+水網”,努力構建全方位、立體式的全域生態體系。開展礦山環境治理,修復礦山面積3萬多畝,有效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打造了武安國家級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示范區,涉縣圣福天路成為千里旅游通道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實施城郊生態屏障工程,圍繞紫山、佛山、九龍山、康湖、西湖、沁河“三山兩湖一河”,全力推進邯西生態示范區建設,構建環繞城市的森林生態圈。
生態效益孕育美麗經濟。在創森工作中,將城鄉綠化與產業發展、城市建設、鄉村振興等有機結合,實現興林與富民的有機統一。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專業化經營”的原則,逐步形成西部山區核桃、花椒、雙季槐,東部平原蘋果、梨、桃、文冠果以及花卉苗木等各具區域特色的高效林果產業發展格局。先后打造了魏縣鴨梨,涉縣、武安核桃、花椒,永年葡萄等優勢產業。同時,積極發展以森林為依托的種植、養殖、旅游、休閑、康養等生態產業,全力推動森林旅游特色鄉鎮、特色村建設,建成了館陶糧畫小鎮、峰峰藥王谷、涉縣王金莊萬畝梯田、曲周千畝銀杏林等一大批優秀森林旅游景點,提升人民群眾森林生態福利。(通訊員商利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