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甄婆婆的家里比往常熱鬧。康金華帶著五個中學生拎著飯菜送到了她家,蒸肉餅、湯、炒青菜、水果,一式兩份,作為午餐和晚餐。飯菜由這群學生在越秀區洪橋街“媽媽私房菜”的廚房里制作。
3月23日,記者走進“媽媽私房菜”,進門是辦公室,白板上貼著近期的菜單,每一期的菜單上都有一肉一菜一湯一水果。往里走是一間廚房,整潔的灶臺上,廚具整齊地擺放著,煲湯的高壓鍋、炒菜的炒鍋、煮飯的電飯煲、烤面包的烤箱……康金華挨個廚具介紹,如數家珍。他們每周都是在這里做飯,給獨居長者送去可口的飯菜,已經堅持了12年,陪伴了很多長者度過晚年,一群志愿者也在此成長。
越秀區愛心志愿者服務中心的辦公室里張貼著“媽媽私房菜”的菜單。
(資料圖)
簡單美味的飯菜
康金華就是“媽媽私房菜”的創始人,是一名退休護士。她帶著志愿者自籌資金、買菜、做菜,給越秀區的獨居長者送餐。每周三、周六送餐,午餐點前送,一次送兩頓。
十多年前的廚房不是這般模樣。2011年,作為志愿服務驛站的小領隊,康金華對接了社區,帶著一群參與過亞運會志愿服務的志愿者在社區開展志愿服務,主要面向長者。接觸了越來越多的老人后,康金華發現很多獨居長者懶得煲湯,“因為一個人喝不了多少”。
2012年,團隊里有十幾個四五十歲的志愿者。康金華就想到帶著她們發揮所長,給長者煲湯、做飯。這就是最初的“媽媽私房菜”。那時,康金華和志愿者早上出門到菜市場買菜,沒有固定菜單,主要是以健康為主。幾個志愿者拎著菜到一位婆婆家里,借用她的廚房做飯,做好就端到婆婆屋外的榕樹頭下的石凳子上,叫上附近幾個獨居長者一起出來吃。志愿者、長者圍坐一起,一起動筷子,邊吃邊話家常。康金華記得,年近九十歲的李伯總是餐桌上最活躍的,他總愛講述自己當年的“風流倜儻”和“威水史”。
2014年,依托“媽媽私房菜”的項目,康金華組建了越秀區愛心志愿服務中心,租了辦公室,就將廚房搬進了辦公室。志愿者在廚房做好飯,打包給老人送上門。彼時,志愿者隊伍逐步壯大,常常一頓飯背后的不是“媽媽”,而是上班族、學生。
如今,團隊已有1000多名志愿者,志愿服務的形式越來越多元,但廚房仍在產出美味飯菜,送餐仍在持續進行,一肉一菜一湯一水果,一周兩天。十余年來,“媽媽私房菜”陪伴了不少長者度過晚年。去年十月,康金華在上門送飯時發現李伯突發腦梗。“他突然就不認識我,說不清楚話了。”考慮到李伯的太太陳婆婆八十多歲了,照顧老人不方便,康金華就每日到醫院幫著照顧李伯。很少人知道這個天天來伺候老人的“女兒”,其實是志愿者。
這兩年,有些長者住進了養老院,需要送餐的長者越來越少。但“媽媽私房菜”沒停歇,哪怕不需要送餐,每周三、周六,逢年過節,康金華都會和志愿者一起上門探望老人。“我們不僅想做一頓飯,我們希望通過一頓飯和老人建立聯系,陪伴他們,了解他們的需求,看能幫上什么忙。”
康金華(左)和志愿者一起探訪越秀區的長者。受訪者供圖
本系列報道設立讀者反饋郵箱(地址:gzzh100@126.com),歡迎提供線索和建議意見。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何鉆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