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時,綿綿追思,深深敬意。記者從廣州警方獲悉,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州市公安機關共計172名民警因公犧牲,其中73人追認為烈士;29名輔警因公犧牲,其中4人追認為烈士。
他們之中,有用生命阻止特務破壞新生政權的黃流,有胸部中彈仍舉槍擊斃毒販的吳桂忠,有被砍27刀與歹徒拼搏到最后的杜庭斌……他們化作了廣州警察歷史展里“天幕上的星星”,被羊城市民銘記在心。過去一年,31歲的民警曾宇恒和37歲的輔警譚偉坤因公犧牲,將青春永遠定格在守護平安的一線,他們的名字也變成了“星星”,將永遠在守護平安廣州的歷史上熠熠生輝。
曾宇恒:排險疏通排水口時被激流卷入河涌
【資料圖】
“他的辦公桌上,一摞摞筆記本高高堆起,每一頁都寫得整整齊齊、滿滿當當”“上級部署的工作、自己的思考、偶爾冒出的靈感,他都會認真記錄,一本厚厚的筆記本不到一個月就寫滿了”“辦公室的柜子里,除了文件,就是用來充饑的方便面,以及熬夜加班時所用的睡袋”……戰友的追憶,道出了對番禺區分局政工辦三級警長曾宇恒無盡的思念。
2022年9月8日下午,番禺區部分街鎮出現強降雨。19時53分,曾宇恒前往鐘村街摸查一宗盜竊警情線索,途經鐘村街長華創意園路口時,發現該路段因河涌排水口被兩輛共享單車及一些雜物堵塞,排水嚴重不暢。隨著雨勢變大,加上較高地勢的積水流下,路面積水越來越深,如不及時疏堵將埋下重大安全隱患。
曾宇恒快步淌入齊腰深的水中,走向排水口,挪開共享單車,俯身清理雜物。雜物被清理后,排水口瞬間形成巨大壓力差,強大的水流將他卷入并沖進了河涌……經全力搜尋,9月9日18時25分,曾宇恒的遺體被找到。因公犧牲的他,年僅31歲。
時針撥回到曾宇恒犧牲前的一個月。當時,正值夏季治安打擊整治“百日行動”進入關鍵期,番禺區分局黨委安排45名青年骨干下沉轄區治安形勢較復雜的城中村,深入推進治安突出問題整治、城中村治理等工作。曾宇恒是下沉民警之一,進駐石碁鎮海傍村開展社區警務工作。
分析近三年警情數據,梳理轄區內高發警情特點,提出對應工作舉措;實地走訪調研,通過完善物防措施等改變海傍地鐵口電動自行車亂象,壓減周邊區域警情;協調相關職能部門成功增配治安設備,強化巡邏防控,使轄區治安得以進一步穩固……曾宇恒深知,下沉駐村,不僅是積累基層工作經驗,更是守護一方平安。
就在他犧牲的前五天,9月3日晚,一名女子哭著向曾宇恒求助。得知其7歲的兒子在附近走失,他立即組織治安隊員根據男孩特征開展地毯式搜尋。他同時前往翻查公共視頻,追蹤男孩活動路線。在曾宇恒的組織指揮下,治安隊員快速找到男孩并將其護送到家,一起走失險情就此化解。
“下去駐村,就要負起責任,不僅是‘來過’,更要來得充實、來得有意義。”這是曾宇恒參加駐村工作前對同事說過的話。從開始駐村到因公犧牲,雖然僅有不到一個月時間,但曾宇恒踐行了自己的諾言——他不僅“來過”,而且來得“有意義”。
譚偉坤:時刻“沖鋒”的他倒在了巡邏一線
在花都區交警大隊三中隊,輔警副中隊長譚偉坤協助民警15小時速擒肇事逃逸司機的戰績,至今讓同事們津津樂道。
原來,2019年11月的一天凌晨,兩輛摩托車相撞,一名司機受傷昏迷被送院搶救,另一名司機在出事后逃之夭夭。現場遺留的兩輛摩托車中,逃逸司機所駕駛車輛還是套牌。“我們走訪了周邊的群眾,但未能獲取到有效的線索。”譚偉坤的同事回憶,“由于案發時間為夜間,周邊光線暗、公共視頻畫面質量模糊,給偵查工作帶來了很大難度。”
就在案件偵查陷入困境時,譚偉坤發揮優勢技術研判“鷹眼”的專業特長,協助事故辦案民警靈活運用多個新型技戰平臺,倒查肇事摩托車的來車路線,成功鎖定肇事司機位置,在案發15小時后將肇事逃逸司機捉拿歸案。
2014年從軍營“轉戰”警營后,譚偉坤時刻“沖鋒”在交通管理工作第一線:2020年獅嶺鎮開展重點車輛整治行動,他配合民警查處假套牌車輛32輛、查處報廢逾期未年檢車輛53輛、打擊泥頭車超載23輛,有效消除了重大交通事故隱患;每逢重大節假日和安保期間,轄區街坊總能看到他在路面一線指揮的身影;獅嶺鎮中小學校、幼兒園、村居、公共場所、商圈的交通安全宣傳活動,他現場講解勸導幾乎場場不落,2020年至2022年2月參加次數達184場次……
這些年來,因為穩扎實打交出亮眼“成績單”,譚偉坤的名字一次次出現在“優秀輔警”“百佳百優輔警”“輔警標兵”等榮譽榜上。對“公安人”而言,加班加點錯過用餐時間是“家常便飯”。譚偉坤對此也習以為常,總說“崗位離不開人,多做點沒事!”
譚偉坤的同事還記得,2021年12月30日,隊里同事們正在為一起事故逃逸案件“燒腦”,想方設法“揪出”嫌疑人。當時還在休年假的譚偉坤從工作群得知消息后,當即主動請纓回來一起參與案件辦理。“他耐心又細心,從海量的信息中捕捉到了蛛絲馬跡,很快就排查出嫌疑人的行蹤。”在其協助下,民警很快就將該嫌疑人帶回中隊處理。
近兩個月后,2022年2月25日下午,譚偉坤在轄區開展巡邏時突然暈倒,經搶救無效犧牲,生命永遠定格在37歲。在同事們的回憶里,他時刻沖鋒一線的身影永不磨滅。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張丹羊 通訊員:張夢彥
圖/廣州警方提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