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4月18日,“地域·文化·時代:為高質量發展的中國而設計——何鏡堂團隊建筑作品展”在位于越秀公園的廣州城市公園展覽館正式開幕。此次展覽結合室內外展場,以多樣的展陳新方式,向社會展現何鏡堂院士團隊30多個建筑作品,包括了何鏡堂團隊11個首次展出的近期建筑作品。展覽免費向觀眾開放,將持續至7月18日。
走進展覽館內,墻壁上掛滿了何鏡堂團隊的建筑作品圖片簡介,展臺擺放著精巧的建筑模型,不少觀眾駐足觀看、拍照留念。從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深圳科學館,到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從驚艷世界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到世界上跨度最大、寬度最寬的曲梁斜拱人行橋海心橋,從保藏中華文化種子的中國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到被譽為“文化巨輪”的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廣東省“三館合一”項目)……
在何鏡堂團隊的建筑作品中,既有以表達集體記憶、地域特色、時代精神為核心的建筑大作,又不乏扎根人民、深入城市生活的精品小作。這些建筑作品既注重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也擅于借鑒當時當地的新理念和新技術,將建筑設計與藝術審美有機結合。
作為2023“讀懂中國·灣區對話”專題論壇重要配套活動,此次展覽及對話活動反映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時代面貌更迭和以廣州為代表的中國城市發展變遷,向大灣區民眾講好中國文化、大灣區文化、廣州文化。開幕式后,與會嘉賓共同圍繞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就“大灣區與建筑、科學、藝術”展開討論交流。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葉作林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王燕
關鍵詞: